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 ppt课件
较陡 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 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 氧供。
下段:PO2 (40~15mmHg)
更陡
PO2稍有下降,HbO2释放大量O2, 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有利于组织换气。剧 烈运动时HbO2释放更多的 氧供组织利用。
6
煤气中毒: Hb与CO的亲和力是氧的250倍,可 竞争性地与Hb结合。当空气中CO浓度达到0.1% 时,Hb与CO 结合,生成碳氧合血红蛋白(HbCO为樱桃红 色),就失去的携O2的能力, 造成低氧血症。
二、呼吸对训练的适应
肺容积
增大,肺活量大,延缓肺活量随年龄下降的 趋势。
肺通气功能 肺换气功能
每分通气量:安静时影响不大,亚极量 运动增幅少,最大运动时增加幅度大。 说明通气贮备量大。 肺通气效率提高,主要靠呼吸深度增加。 呼吸效率提高,氧通气当量较一般人低。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 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 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 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 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 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 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 弱,甚至停止。
PCO2、H+、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8
换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1、O2扩散速度加快 2、气体交换面积增大(呼吸膜面积、组织处气体交换面积 增大) 3、氧扩散容量增大 4、肌肉的氧利用率提高 运动时肺换气功能的变化:1、2、3 运动时组织换气功能的变化:1、2、4
氧扩散容量:是指生物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1mmHg时
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此值大,说明换气效率高。
• 胸膜腔内压力为负压,称胸内负压。 • 胸内负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第一是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 利于肺的泡的气体交换;第二是吸气时负压加大,使心 房、静脉和胸导管扩张,压力降低,有利于促进血液和 淋巴回流。
2、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胸廓与肺的弹性阻力。约占的7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阻力。
正常值:一般成年男子的MVV为100~180L/min, 女子的MVV为70~120L/min,有训练的耐力运 动员的MVV高于一般人。
17
思考题: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18
19
20
21
22
4
9
5
6
7
8
第二节 气体的运输
(二)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肺部毛 细血管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时间肺活量
100%
83% 96% 99%
肺活量
|||||||||
80 60 40 20
第一秒第二秒 第三秒
时间
运动时: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 的最大值称为每分最大通气量。一般人在120140L/min之间;运动员为一般人的2~2.5倍。
(1)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吸气, • 肺内等于大气压时——吸气停; •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呼气, • 肺内等于大气压时——呼气停。 •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 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 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 吸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
• 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 浓度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和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 呼吸的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 的正常比值,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
CHCOCO2O透23+-过H血2O脑→屏H障2C进O入3→脑H脊+液+: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深加快
(三) 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H+]↑→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 特点:血液[H+]增加时, 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为主。
3.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9
4
5
6
Pco2对呼吸的运动的调节
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随吸入气中Pco2升高而呼吸加
强,肺通气量增加。当吸入气CO2中超过10%时呼吸减弱, 达20%时出现呼吸麻痹。
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调节途径:外周和中枢两条途径。中枢途径起主要作用。
PCO2↑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可相互总和而加 大,也可相互抵消而减弱。
1、当PCO2升高,H+也随着增高,两者总和起来 使肺通气量增加——加大效应。
2、当H+增加时,因肺通气量增大使排出的CO2增 多,PCO2下降,这样就抵消了一部分的刺激作 用,肺通气量增加比H+单独增加时要少。
3、当PO2下降时,也因肺通气量增大排出的CO2 增多,而减弱了低氧的刺激作用。
2
3
4
第一节 肺通气和换气
一、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一)肺通气动力和阻力 1、肺通气动力
——由呼吸肌舒缩活动引起的肺内外气压差。
呼吸肌收缩与舒张┄胸廓容积改变┄肺内压力与大 气压力之间形成差异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
肌肉毛 细血管
肺泡
OO22 Hb
HbO2
肌肉
(三)氧离曲线 呈“S”形
1.氧解离曲线的特征与意义
上段:PO2(80~100mmHg)
较平坦
意义:保证肺内低氧分压 时高载氧的能力。
①高原(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中段: (80~40mmHg)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 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四)氧的利用率
氧的利用率=
动脉血O2含量-静脉血O2含 量 动脉血O2含量
×100%
8
四、呼吸与酸碱平衡
• 血液在运输CO2过程中,形成了H2CO3与NaHCO3,二者是 血液中的重要缓冲物质,通常H2CO3/NaHCO3的比值为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