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2、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4)1 对1 传递。3、模式:电-化学-电的传递。
第三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
性。 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
状的特性叫弹性。 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
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第一章 骨骼肌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
授课学时
2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内容 教学要求
第一章 骨骼肌
1、掌握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肌纤维的生理及代谢特征; 2、熟悉熟悉肌肉的收缩过程,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影响肌
肉收缩的主要因素以及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肌肉收缩的形式
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二)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
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负功。
(三)等长收缩 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
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2、特点:作功为零。
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一)前负荷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一)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二)传递:在两个细胞之间的传播。
(三)形式:局部电流。
(四)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处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和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过程:轴突末稍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 合、破裂、释放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 K+Na+通透性提→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突触后电位→引发细胞膜产生 动作电位。
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
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等。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一)生理特性: 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1、刺激强度 (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2、刺激时间 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 3、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一)单收缩 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 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二)强直收缩 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 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
经调节的效应器,故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五、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 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
一、外环境 1、自然环境变化将对人体产生刺激,引起人体产生应激性或适应性
变化。 2、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它通过神经系统特别
是大脑皮层,通过心理过程起反应。 二、内环境和稳态 (一)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的总称。 (二)稳态 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各种离子
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拉长状 态。
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 越长,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
3、最适初长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
(二)后负荷
1、概念: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拉动的负荷或克服的阻力。
2、后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 张力越大,但肌肉开始收缩的速度减小。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 性。
四、适应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 适应性。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含义: (1)细胞外液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通常将调节方式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一、神经调节 (一)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在整个调
及其特点 4、掌握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理;
1、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教学重点 2、肌纤维的生理、代谢特征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3、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复习) (一)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因此骨骼肌也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 Z 线互 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缩 短。
(二)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1、概念: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与引起肌丝滑行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
2、步骤:(1)动作电位通过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 递。终池把大量的 Ca2+释放到细胞质中,Ca2+与细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最 终导致肌丝滑行。(3)肌质网对 Ca2+再回收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当肌浆中 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 Ca2+逆浓度差回收到肌浆网中。肌浆中 Ca2+ 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分离,粗细丝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称为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 成。两 Z 线之间构成肌小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功能单 位。 (二)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管状结构,它由横管 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2、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机能调节方式
人体机能调控
多媒体、投影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节 学科简介
一、生理学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 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 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 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 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 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 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 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 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三)肌肉收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