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前儿童德育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德育就学前儿童德育而言,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德育的施教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人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不同,学前儿童并不具备成人社会的道德观念。
对于学前儿童德育的含义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强调了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第二,幼儿德育是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注重学前儿童德育的特点,即初步的、浅显的,重视行为养成;第三,幼儿德育是跟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强调了儿童的自主建构性,突出了德育过程中儿童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这三种定义都强调培养学前儿童的道德品质,只是侧重点、倾向性有所不同,概言之,学前儿童德育是在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手段引导他们,使他们在内心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
2.价值澄清法(19名词解释)价值澄清法,又叫价值辨析法。
价值澄清法是把道德教育与幼儿需要相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生活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态度。
幼儿自出生之日起,便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里,而是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中,各种不同的甚至彼此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长、教师和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着幼儿,而幼儿缺乏经验,往往对此感到困惑。
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或帮助幼儿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帮助幼儿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
价值澄清法的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情绪体验和思考来审查自己的行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念,与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
该方法能够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等特点,是当前对儿童进行价值观教育。
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性建设和独立人格建设两个方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包括萌发爱的情感、发展交往能力和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而实现的,学前儿童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1)爱的情感教育是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幼儿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是幼儿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此学前儿童因从小接受爱的情感教育。
(2)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学前儿童德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幼儿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交往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性能力。
(3)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学前儿童德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会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守纪律和爱护公物等。
(二)幼儿独立人格的建立(1)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诚实、自信、勇敢等。
成人要为幼儿树立诚实的榜样,成人应该学会倾听与等待,对于幼儿的提问,成人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回答,应当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提出适合幼儿年龄与个体特点的任务与挑战,成人要主动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冷静对待幼儿的失败,鼓励幼儿不怕困难,继续尝试。
(2)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个性品质对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个性品质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
成人对待幼儿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与肯定为主,发现并欣赏每个幼儿的优点与潜能,并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与潜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幼儿有机会体验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
2.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一)以儿童为本与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1)成人要做到以儿童为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幼儿和尊重幼儿。
幼儿对成人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成人的爱与关怀,成人对幼儿的情感和态度,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影响非常大。
(2)学前儿童德育,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实施学前儿童德育时,成人不仅要考虑到学前儿童整体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注意到每一个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家庭背景、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成人在进行德育时,在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同时,一定要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成人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和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上。
以儿童为本和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是辩证统一和互为条件的,教师在教育中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孤立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
(二)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原则(1)道德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这四方面,道德品质的四要素缺一不可。
(2)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证明主体真正掌握和内化的某项道德认识。
(3)幼儿德育一般从树立榜样,激起情感入手,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前儿童德育必须坚持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原则。
(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指在进行学前儿童德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道德的形成教育每个幼儿,又要通过每个幼儿道德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发展,把培养集体道德与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2)教师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每一个幼儿,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应该紧密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四)教育的一贯性与一致性原则(1)幼儿的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质的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要想使幼儿在幼儿园所受到的德育,能够在回家以后也得到很好的延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一定要一致,因此,教师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3.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1)一日活动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幼儿德育具有启蒙性和整体性,生活是幼儿德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学前儿童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应该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外,大部分活动时间是生活活动时间,教师可以把握住其中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德育,通过各种行为练习,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准则,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专门的德育活动专门的德育活动,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些教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德育活动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分组、个别进行,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活动保证了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因此,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重要途径。
(3)游戏活动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十分切合幼儿的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特征,也是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游戏对德育的价值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游戏为幼儿获取道德知识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第二,游戏为幼儿提供道德情感体验升华的环境;第三,游戏为幼儿提供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第四,游戏能够坚定幼儿的道德意志。
(4)环境熏陶环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幼儿园的教育就是一种环境的不言之教,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不仅是幼儿重要的生存基础,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只要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有意识地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创设和利用,进而寓品德教育于环境之中,就能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幼儿园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性环境和精神性环境,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环境文化创设上。
良好的精神环境建立在和谐的师幼关系和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的基础上,师幼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的关系。
(5)德育寓于美育教师要将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幼儿美育和德育有机结合,以美促德,美育对幼儿的道德认识与行为有较大的辅助作用。
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本质上是美和善的关系,美育所要达到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也是德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一部分。
美育可以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可以在幼儿心中播下美的理想、美的种子,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价值观内化的氛围。
(6)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共育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家庭、幼儿园、社区各方面的共同影响。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养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生活区域,幼儿园也是社区中的一部分,社区在幼儿教育中主要表现在服务功能和宣传功能上,它对支持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学前儿童德育的方法(1)榜样与移情言传身教是我国自古就提倡的教育方法,道德典型的树立对幼儿德育具有良好的作用。
移情是根据已有经验去感知或理解当前情境的心理现象,通俗的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榜样和移情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有幼儿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参与心理作用,也会使幼儿有自觉学习的心向。
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榜样是通过外界强化促成道德情感的萌发和意识的觉醒,而移情是经由内心的体验,产生对人、对事、对物的迁移,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榜样示范,常常需与移情训练结合使用,幼儿既可以向榜样模仿学习,又可以增加情感体验,从而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2)表扬与惩罚表扬是教师对幼儿道德行为的一种肯定性评价,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表扬内容要具体,第二,多用精神奖励,慎用物质奖励,第三,表扬要把握节奏,遵循由多到少的原则,第四,表扬要掌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