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学复习笔记

学前教育学复习笔记

学前教育学复习笔记1、学前教育学是指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一)学前家庭教育特征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二)学前社会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

特征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3、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

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2、基本教育思想3、教育方法(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

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有: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5、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理论,或成熟势力说。

1、成熟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2、成熟主义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饿贡献。

(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

••前运算阶段•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

儿童•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他们已具有运算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

•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在12 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

•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

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皮亚杰理论主要的局限性1.过分强调了年龄差异2.没有解释改变的过程3.低估了社会环境因素1、本理论观点。

2、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七)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2、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3、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

4、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5、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1、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2、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4、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5、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6、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7、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学前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衡性(四)差异性儿童观的形态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它是指一定社会中居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人们所认定的儿童观。

这种儿童观往往以法律、政令、规章等形式加以正式确认。

它往往是一元的。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它是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童观,它往往是多元的。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它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这是一种最具实际意义的儿童观。

可以分为两种:(1)形式儿童观或理念儿童观:即能从理论上,观念上把握儿童观,并用儿童观分析和指导一些儿童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2)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即不仅能从观念和理念上掌握一定的儿童观并能加以坚决地贯彻。

儿童观的结构•自然构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社会构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精神构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儿童观种类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白板”洛克儿童是“有罪的”儿童是“花草树木”儿童是“私有财产”儿童是“未来的资源”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儿童是“成人的导师”儿童就是“人”、“儿童”为了实力正确的儿童观我们应注意的问题现代的儿童观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需要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4、儿童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科学儿童观的内涵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独立个体2、儿童是完整的个体3、儿童是不断发展的个体4、儿童是稚嫩的个体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6、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学前教育价值观变化:“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注重身体的安全健康注重智能的开发注重个性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环境观影响人发展的环境: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环境另一类是社会的、人际环境。

当前学前教育观的主要论点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基础教育幼儿教育要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幼儿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影响活动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要各方协调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观的形态:大众意识形态、学术理论形态、社会主导形态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的保护者;幼儿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儿童的研究者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幼儿教师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责任心的工作,关系到幼儿未来和社会未来科学的学前教育观:1、热爱儿童2、尊重儿童3、全面教育儿童4、寓教育于活动之中5、教育要儿童化6、多种教育形式结合7、因儿童而施教8、争取家庭配合学前教育的目标: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宏观层次:教育目的中观层次:体、智、德、美目标=五大领域的目标各个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微观目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学前教育的原则•(1)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深透,有机结合•(2)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3)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4)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

学前教育基本原则: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的原则2.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保教并重的原则5 .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含义:(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2、发展适宜性原则主要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提出来的。

3、、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特有的一条原则,有很强的中国特色4、综合性原则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综合、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

活动性原则: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使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福禄贝尔最先提出教育游戏化的。

卢梭提倡的教育方法“自然后果法”。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创造力的的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杜威说的“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发现教学法。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柏拉图“回忆说”的提出者是皮亚杰认为“守恒”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

加德纳认为传统教育中高度重视的智力类型:人际智力。

陶行知作品:《创造的儿童教育》《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幼稚园之新大陆》。

华生是教育万能论”的提出者。

陈鹤琴提出游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

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图片直观、语言直观及活动过程直观。

直观形象法的内容:观察法、演示法、示范法、范例法。

范例法的特点:示范性、直观性和行为的定向作用观察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法。

常见的语言法:(故事法和讨论法)移情法包括:认识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训练方法。

巩固深化法:是对上述活动的引申,他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行动操练法的分类:心智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道德行为习惯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