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同步练习及答案

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同步练习及答案

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酿酒、做面包、蒸馒头等离不开酵母菌B.制作泡菜、腐乳等食品离不开霉菌C.细菌能够使食品腐败、伤口化脓,所以有些细菌是有害的D.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菇B.酵母菌、金针菇、曲霉C.青霉菌、蘑菇、紫菜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3.日常生活中,许多食品、药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或真菌。

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①制作醋②制作米酒③制作泡菜④生产抗生素⑤制作面包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4.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细胞生物B.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进行分裂繁殖D.能进行光合作用5.在A、B、C三个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等量的大肠杆菌,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的菌落(如表),实验结果中能说明大肠杆菌生活需要维生素的是()A.培养皿A和BB.培养皿BC.培养皿B和CD.培养皿A和C6.下列不是细菌基本形态的是( )A. 球形B. 锥形C. 杆形D. 螺旋形7.如图所示是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条件”的实验。

一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乙这一实验对照组中,变量是水分B. 设置丙的目的是为了排除乙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水C. 通过甲、乙的对照,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D. 通过乙、丙的对照,说明这些微生物不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8.若将下列四支试管放置在37 ℃的恒温箱中,一周后,其内微生物最多的是()A. B. C. D.9.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口罩和手套是为了( )A. 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B. 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C. 防止大夫呼吸时将空气中的细菌带入病人体内D. 以上选项都是10.某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

他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他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在R细菌的周围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可能是( )A. R细菌占据了其他细菌的生存空间B. R细菌吞噬了其他细菌C. 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D. R细菌更容易吸收培养基中的物质11.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真菌。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春天,在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蘑菇,蘑菇不属于细菌和真菌,是一种植物B. 夏天,易发生痢疾,这大多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杆菌属于真菌C. 秋天,掉在地上的桔子长满了“绿毛”,这是霉菌的菌落D. 冬天,食物不易变质,这是因为天气变冷,细菌全都死亡了12.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A. 流感病毒B. 酵母菌C. 结核杆菌D. 霉菌13.下表所列数据来源于一个有关细菌种群数量在25小时内增长的实验。

图中哪个曲线最能反映左表的结果()A. B. C. D.14.细菌和许多真菌“无影无踪”,但又“无处不在”,人们对它们“爱恨交加”,以下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细菌和真菌通过与动植物共生而使其患病B. 所有细菌和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C. 细菌和真菌主要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D. 细菌和真菌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15. 制作四川泡菜时,要用水把泡菜坛子的口封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防止水分蒸发B. 防止细菌进入C. 隔绝空气D. 降低温度二、填空题(共5题;共14分)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炭疽热(又名炭疽、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牛、马、羊最易感染的“牲口病”之一。

虽然炭疽杆菌没有细胞核,但它的繁殖能力极强。

炭疽热通常在感染炭疽杆菌3~5天后开始发病。

经常与牲畜接触的人有时会患“皮肤炭疽”,那是一种不痛的溃疡,但非常难以治愈。

若吃了死于炭疽热的牲畜的肉,则会患“肠炭疽”,病情会严重得多。

不管哪一类炭疽热,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都会发展成“败血症炭疽”或“肺炭疽”,很容易引起死亡。

(1)炭疽杆菌属于________(填“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

(2)大量的炭疽杆菌繁殖在一起可以形成________17.如图所示为四种生物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四种生物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________。

另外,________(填序号,下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________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________有鞭毛。

(2)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________作用。

18.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如图所示的3种细胞结构,最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细胞结构的是________,你认为这种细胞是细菌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19.细菌的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生殖(选填“分裂”或“出芽”)。

研究发现细菌很容易在湿润环境中繁殖,所以我们洗完手后可以采取________的方法防止残留的细菌又快速繁殖。

20.细菌不一定是有害的,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例如科学家利用一些细菌来清除石油泄漏的洋面和有汽油泄漏的土壤,以便于净化环境。

细菌存在杆状、________状、螺旋状三种形态,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因此细菌属于________生物(填“原核”或“真核”)。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1分)21.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第一步:取2个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经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后,标记为1号、2号。

第二步:打开1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10分钟后加盖封好;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2)上述实验中,如果1号培养皿出现细菌菌落,2号培养皿不出现菌落。

说明:________。

(3)本实验设计中,设置2号培养皿的目的是________。

22.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小伍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将甲、乙、丙三套装置连接好,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

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

请据此分析:(1)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 室温保持在25℃B. 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C. 选用的肉比甲的好D. 没有空气进入乙装置内(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

(5)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23.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

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平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过程如下:分析实验,回答:(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平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A与B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小平得出的结论应该是:________。

(3)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平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4)通过小平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________。

四、解答题(共1题;共14分)24.在农村,给土壤施肥时常施农家肥,即人类的粪便,虽然与化肥相比,肥效慢,但持续时间长。

与大量施化肥相比,农家肥更加环保。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农家肥内含有大量的________,是细菌、真菌这些分解者所必需的。

(2)细菌、真菌分解结果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前两者是植物必须从土壤中获取的。

(3)为什么施农家肥肥效持续时间长?(4)松土对发挥肥效有好处还是有坏处?为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B2. B3. B4. D5. A6.B7.D8.C9.D 10.C 11.C 12. C 13. A 14.C 15.C二、填空题16.(1)原核生物(2)菌落17.(1)细胞膜和细胞质;③;①④;③(2)光合18.C;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19.分裂;擦干20.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三、实验探究题21. (1)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吗(2)教室空气中有细菌(3)对照22.(1)将装置内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杀死(2)B(3)空气中的细菌、真菌进入肉汤并生长繁殖(4)温度(5)低温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23.(1)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2)水分;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3)湿润;低温(4)干燥(或低温)四、解答题24.(1)有机物(2)水;无机盐;二氧化碳(3)细菌、真菌分解农家肥中的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是逐步释放出来的。

(4)有益;为土壤中的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也提高了根的呼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