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计测学复习思考题

森林计测学复习思考题

森林计测学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测量学一、填空题1. 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等高距。

2.测量的基本工作为高程测量、距离测量和水平角测量。

3.钢尺或皮尺有20m、30m、50m三种,分为端点尺和刻线尺。

4.空间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夹的角度叫水平角。

5.某一同学用经纬仪观测竖直角时,其物镜微微上倾照准所测目标,读竖盘读数为88º32¹12″。

则该竖直角为 1º27¹48″。

6.测量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观测、计算和绘图。

7.过地面上某一点的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的夹角称子午线收敛角,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坐偏角。

8.“三北”方向是指磁北、真北、坐标纵线北。

9.任一点的子午面与首子午面的夹角叫该点的经度。

过某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纬度。

二、概念题1.坐标方位角:由坐标纵线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2.控制点:为保证成图的精度和较高的工作效率,必须测区范围内均匀地布设一定数量的骨干点并精确地测算其位置,这些点称为控制点。

3.首曲线:根据相应的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

其高程是等高距的倍数,用细实线描绘。

4.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用h表示。

5.半依比例符号:凡是长度能依比例,而宽度不能缩绘的狭长地物符号,称为线状符号或半比例符号。

6.闭合导线:从某点出发,经过若干连续的折线后仍回至该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7.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海拔(以H表示)。

8.平面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称称平面控制测量9.比例尺精度:地形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

三、简述题1.简述用水准仪及双面尺法,测量地面两点A、B的高差方法步骤。

并写出计算公式。

欲测A、B两点间高差,在A、B之间安置水准仪,粗平,先后视A点主尺,精平读数得a1;前视B点主尺,精平读数得b1,则h1=a1-b1;再前视B点辅尺,精平读数得b2;后视A 点辅尺,精平读数得a2。

则h2=a2-b2。

当h1、 h2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取平均得A、B点之间高差hAB。

2. 简述用测回法,测量∠AOB水平角的方法步骤。

并写出计算公式。

安置仪器于角顶O点,对中、整平,先盘左对左目标A,读数a1,顺时针对右目标B,读数b1则上半测回角值β1=b1-a1,再盘右对右目标B,读数b2,逆时针对左目标A,读数a2,则下半测回角值β2=b2-a2,不符值(上、下两个半测回角值差)应≤±40″,符合此要求取平均值。

3.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有哪些特性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同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A、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B、等高线必须自行闭合,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一定在相邻的其它图幅内闭合。

不在图幅内闭合的等高线应绘至内图廓线,不能在图幅内中断;但辅助曲线例外。

C、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只有在悬崖处才能相交,但交点必须成双;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重合,只有在陡壁处才能重合。

陡壁、悬崖、陡坎一般不绘等高线,而是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等高线在符号两边断开。

D、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大小成反比。

E、山脊线、山谷线均与等高线成正交。

4.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测量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精度到低精度;在程序上:先控制后碎部。

另一原则是“步步检核”。

五、选择(1)、点的地理坐标中,平面位置是用()表达的。

A、直角坐标B、经纬度C、距离和方位角D、高程(2)、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的铅垂距离。

A、坐标原点B、大地水准面C、任意水准面D、赤道面(3)、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A、法线B、铅垂线C、经线D、任意直线(4)经纬仪不能直接用于测量()。

A、点的坐标B、水平角C、垂直角D、视距(5)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分配原则是()。

A、反号平均分配B、按角度大小成比例反号分配C、任意分配D、分配给最大角(6)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是()。

A、赤道B、地球椭球面C、大地水准面D、中央子午线(7)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

A、180°B、0°C、90°D、270°(8)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A、高差测量B、距离测量C、导线测量D、角度测量(9)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220°,则其象限角为()。

A、220°B、40°C、南西50°D、南西40°(10)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为()。

A、总为0B、与路线形状有关C、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D、由路线中任两点确定(11)任意两点之间的高差与起算水准面的关系是()。

A、不随起算面而变化B、随起算面变化C、总等于绝对高程D、无法确定(12)分别在两个已知点向未知点观测,测量两个水平角后计算未知点坐标的方法是()。

A、导线测量B、侧方交会C、后方交会D、前方交会(13)下面关于高斯投影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直线,且投影的长度无变形;B、离中央子午线越远,投影变形越小;C、经纬线投影后长度无变形;D、高斯投影为等面积投影;(14)一组测量值的中误差越小,表明测量精度越()A、高B、低C、精度与中误差没有关系D、无法确定(15)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则图上6.8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为()A、6.82米B、68.2米C、682米D、6.82厘米第二部分:测树学一、填空题1.胸高形数具有随树高增大而减小并随胸径增大而减小的特性。

2.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胸径、树高、胸高行数3.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又根据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年龄,可把林分划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4.森林调查的最小测定单位是林分。

5.异龄林分中,最小径阶的林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减少,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而呈现为近似双曲线形式的反J形曲线。

6.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而确定的。

7.增加标准木的株数,一般可以提高林分蓄积量的测定精度。

8.木材标准分国家木材标准和地方木材标准。

9. 当树高相同时,f1.3随q2的增大而增大。

10.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

11.从误差来源可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12.测树学主要调查因子有直径、高(长)度、材积(蓄积)、年龄等其计量单位分别为厘米、米、立方米、年。

13. 调查林分时, 6cm 为起测径阶,径阶大小为2cm,则实测的最小直径为 5 cm。

14. 胸高形数受干形和树高双重影响,而实验形数则只受干形影响,因此,实验形数比胸高形数相对稳定。

15. 材积按径阶的分布序列与林木株数按直径的分布序列一样,具有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

16.林分密度对树干形状的影响较大,一般地说,密度大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小,密度小的林分内其林木树干的削度大。

17.检量原木长度时,应量测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最短处的距离。

18.实际造材法中样木的确定方法可分为机械抽样法和径阶比例法。

19.原木检尺工作包括原木长度检量和原木直径检量。

20.树木生长量分为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定期生长量、定期平均生长量等五类。

21. 伐倒木材积测定时,区分段个数越多,误差越小。

22. 使用布鲁莱测高器需要量测者至树木之间的 距离 。

23. 胸高形数的公式为h d V h g V f 23.13.13.14π==,式中 V 为树干材积,g1.3为断面积,h 为树高 。

24. 地位指数是根据 林分年龄 和 优势木平均高 而确定的。

25. 标准地的种类分为 临时标准地 、 固定标准地 。

26.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结构及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接近于该林分平均高的林木株数最多的非对称性的 山状 曲线。

27. 在同龄纯林中,林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 增加 而 减小 ,分别形成 反J 型 曲线变化规律。

28.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 断面积 、 树高 和 形数 三要素构成。

29.在林分蓄积量测定中,应包括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测定和林分 面积 测定。

30.某解析木长7.9米,用一米区分段区分,则梢头长度是 0.9 米。

31.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 定期 生长量。

32.典型的树木总生长量曲线是呈 S 形。

33.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 形高 ,林分中林木的形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 增加 。

二、概念题1.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

2.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4.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5.坐标方位角:由坐标纵线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6. 材种:原木经过割锯,加工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锯材,这些木材品种称作材种。

7.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8.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sample —plot )。

9.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的林分,称作复层林。

10.立地质量: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11.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12.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13.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14.伐倒木: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

三、简述题1. 绘简图并说明布鲁莱斯测高器在坡地测量时的三种情况在坡地上,先观测树梢,求得h 1;再观测树基,求得h 2。

若两次观测符号相反(仰视为正,俯视为负),则树木全高H =h 1+h 2,见图 (α);若两次观测值符号相同,则H =h 1-h 2,见图(b )图(c )。

2.简述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

(1)年轮法:直接查数树木根颈位置的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2)生长锥测定法,当不能伐倒树木或没有伐桩查效年轮时,可以用生长锥查定树木年龄;(3)查数轮生枝法,有些针叶树种可以直接查数轮生枝的环数及轮生枝脱落(或修枝)后留下的痕迹来确定年龄;(4)查阅造林技术档案或访问的方法。

3.树木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