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管理方法
第一条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实行市地震局统一指导,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属地管理。
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做好辖区内群测群防观测点管理、观测人员培训和观测资料的归类、登记、存档等工作。
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群测群防观测点专职管理员,负责辖区内群测群防信息的收集上报管理工作。
第二条社会地震观测员职责:
(一)社会地震观测员应当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责任心强,热爱并支持防震减灾事业。
要了解基本的地震常识,经过初步培训能够掌握一定的分析异常现象的方法,熟悉异常上报内容、工作程序。
Ⅰ类、Ⅲ类、Ⅳ类社会地震观测员坚持每天观测和采集信息,认真做好记录并上报;Ⅱ类社会地震观测员要尽职尽责,维护好观测点仪器设备和观测环境。
(二)社会地震观测员观测和了解到动物、井水等异常现象后,要初步确定异常的范围、程度和原因,第一时间将异常情况电话报当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保护好现场及有关资料。
(三)社会地震观测员必须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将异常信息随意向他人透露和扩散,避免地震谣传和误传的发生。
(四)社会地震观测员在做好日常观测的同时,还要协助做好地震震情、灾情的搜集、速报,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等工作。
第三条观测点日常信息报送程序:
(一)Ⅰ类观测点日常信息上报实行逐级上报模式。
各观测人员每天读取数据后报所属县市区(开发区)群测群防观测点专职管理员,管理员负责将观测信息记录在案,每周一将观测信息报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
(二)Ⅱ类观测点信息上报实行电话报送方式。
观测人员发现仪器设备故障或观测环境被破坏等情况后,第一时间电话报所属县市区(开发区)群测群防观测点专职管理员,同时报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
(三)Ⅲ类观测点日常信息实行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络逐级上报模式。
各观测人员每周一通过手机短信向所属县市区(开发区)群测群防观测点管理员报送一次观测信息,短信发送数字“0”或“1”,“0”代表无异常,“1”代表有异常。
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员负责将观测信息记录在案,并通过数据线将报送短信传至电脑保存。
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员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上午向市地震局应急救援科上报上月的观测资料汇总情况,同时一并上传至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Ⅳ类观测点日常信息报送及汇总由各县市区(开发区)根据各自实际另行制定办法确定。
第四条社会地震观测员实行登记管理制。
Ⅰ类、Ⅱ类、Ⅲ类社会地震观测员填写《潍坊市社会地震观测员登记表》(附件2)一式三份,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地震局研究审批;Ⅳ类观测员登记管理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报市地震局备案。
第五条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地震观测员的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地震观测员的业务培训或工作会议;市地震局每年组织一次全市范围内的社会地震观测员业务培训,提高社会地震观测员的业务能力。
第六条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参照本办法制定各自的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管理办法,加强对观测点和社会地震观测员的管理。
第七条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建立覆盖本辖区的地震群测群防观测员网络,每个镇(街)要至少建成一处综合性Ⅳ类地震观测点;同时要注重发挥已建成的以村干部为骨干的地震灾情速报员队伍的积极作用,另行赋予其地震宏观观测员职责,实行“一岗双责”,确保地震异常现象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并上报异常信息,真正建立健全集地震宏观观测与灾情速报于一体,横到边、纵到底、
无死角的基层群测群防网络,打牢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