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液泡的叙述,错误的是A .多个小液泡融合成大液泡,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 .液泡中储存的有机物,来源于同一细胞内叶绿体的光合作用C .植物细胞失水状态下,液泡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渗透压D .牵牛花一天中颜色变化,与液泡内pH 值规律性变化有关2.下图图甲为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间期连续的三个时期,④代表分裂期;G0期细胞表示分裂结束后细胞的去路之一,即细胞暂时不分裂,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分裂能力。
下图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 变化规律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完整减数分裂周期可用 ①→②→③→④ 表示B .图甲中的③和④时期,相当于图乙中bcd 时段C .许多细胞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D .体液免疫中的记忆细胞属于图甲中G0期细胞3.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转化因子C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D .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 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4.下列关于育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水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B .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C .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障碍,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 .与自然选择相比,人工选择可能会导致作物品种原来进化方向发生改变5.下图是血糖调节图解式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乙图 ④ ③②① 细胞分化 G0期细胞 甲图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6.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29.(10分)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
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
…… 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
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实验。
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
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a、;b、。
30.(22分)Ⅰ.(10分)下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
请据图回答:(1)实验一段时间后,甲→丁四组中的组空白琼脂块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特点是,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2)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上述运输特点,应选择甲→丁四组中两组做对照实验。
若选用另外的两组做对照,虽然在理论上也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特点,但与前一组相比,不能排除重力因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的影响。
(3)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但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测出来。
可将实验后的普通琼脂块分别放在玉米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够生长,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Ⅱ.(12)分析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科学家在探究有些物种人类想消灭却消灭不了,而另一些生物想保护又保护不了的原因时发现,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
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力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材料二:科学家还发现,影响种群的数量的因素很多,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
(1)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对策、对策(2)熊猫有灭绝的危险,可采取的措施有:①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食物资源,控制其的数量,这样可以增大;②建立人工繁育中心,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和幼崽的;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3)据材料推测,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易受制约因素影响,如蝗虫大发生的规律时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容易造成蝗虫大发生,就是佐证。
而k对策的生物种群易受制约因素影响,如许多哺乳动物种群当种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往往容易爆发传染病。
(4)如要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法,如要调查该草地野兔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法。
31. (22分)Ⅰ.(14分)某班级组织全班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列表格。
请依据题意回答:家庭类型ⅠⅡⅢⅣ总计婚配组合□ ×○568□×●4■×○45■×●3620男性子代□403 ■18□0■3□25 ■4□0 ■2455女性子代○425 ● 0○3 ●0 ○26 ●5○0 ●2461□ ○分别表示健康男女■●分别表示患病男女(1)据图中调查结果分析,可推断此遗传病为性遗传病,此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第Ⅰ组家庭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不是3:1,是因为其父母基因组成为。
(3)通过调查与统计,此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 %,在女性中发病率约为 %。
(4)测序结果表明,此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其模板链中某段的GCG突变为GA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5)研究发现,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促进某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
据此推测,正常基因很可能是通过控制从而控制人体性状的。
Ⅱ.(8分)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Array流感再度备受关注。
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
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
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 Ig 基因,然后用 H7N9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
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
请回答:(1精卵,而是小鼠的细胞,经技术处理后的该细胞,再重新植入小鼠脾脏中增殖。
(2)小鼠B淋巴细胞用B用A胞(只考虑两两融合)(3)第一次筛选是选出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
此种培养基称为培养基。
(4)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
(5)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杂交技术。
(6)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
你觉得该方法(可行/不可行),因为参考答案29.(10⑵茶多酚氧化酶在此温度范围内活性最高,催化茶多酚充分氧化(2分)⑶通过高温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部分⑷6 对比(或对照)a、反应时间太短 b、新鲜叶片未擦伤30.(22分)Ⅰ.(每空2分,共10分)【答案】⑴甲和丁极性运输⑵甲和丙乙和丁⑶去除尖端Ⅱ.(每空1分,共12分)【答案】⑴K r⑵ ①天敌环境容纳量(或K值)②生殖力存活率③基因交流⑶ 非密度密度食物等⑷ 样方标志重捕31. (22分)Ⅰ.(每空2分,共14分)【答案】⑴隐X ⑵XBXB×XBY、XBXb×XBY ⑶6 1.7 ⑷CGC→CUC ⑸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细胞代谢Ⅱ.(每空1分,共8分)【答案】⑴B淋巴细胞⑵3 ⑶AB 选择⑷动物血清或血浆⑸ 抗原-抗体⑹不可行骨髓瘤细胞是效应T细胞要攻击杀死的靶细胞,两者不可能融合成杂交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