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住气,成大器_PART5 刚柔相济做人,灵活变通做事

沉住气,成大器_PART5 刚柔相济做人,灵活变通做事

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故于事鲜克有济。

惟智者能柔能刚,能圆能方,能存能亡,能显能藏,举世惧且疑,而彼确然为之,卒如所料者,见先定也。

——《呻吟语》诚恳的心意,灵活的方法纪晓岚执拗被关,和珅通达自保《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其意思是说能够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人,大都是处世谦虚圆通的人;而那些丧失机会导致失败的人,必定是脾气固执任性的人。

我们经常抱怨做人难,难做人。

生活在这纷繁的世界,做人真的很难,要做得人人喜欢更难。

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请(知)做人之道。

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何时应该发脾气,何时应该深藏不露。

知道为人处世的“方圆”之说。

圆,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圆是处世的锦囊,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

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壮士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做人的脊梁,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

做人要外圆内方,办事要刚柔相济,交友要有所选择,说话要恰到好处,沟通要讲究技巧,处世要乐观豁达。

人立于世,必得在社会上行走,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

为人处世无方,会使你到处碰壁、寸步难行;为人处世得法,会使你柳暗花明、事半功倍。

那些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谦虚、圆容的人,能结交朋友,开拓交往层面,还可以应变世事,抓住一瞬即逝的机会。

在危难时刻,他们总能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

有些固执、刚愎的人,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固执己见、走路不知转弯,结局一定是头撞南墙,这种人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一个做人失败的人。

清朝雍正时期的田文镜,是个有名的“铁公鸡”。

他办事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的方式实在有些让人受不了,都是硬的。

这样一来,朝中便没有什么人与他相交相好。

可与他同朝为官的李卫就不同。

他办事同样是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懂得方圆兼并,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其实这才是最好的为官之道。

方,是田文镜的处世为官之道,他只以不变应万变,好比刺猬。

而李卫则兼收田文镜之刚硬,再加上他自己好比一只狐狸,这样,李卫的官路就比较顺达。

同样地,在后来的乾隆时期,纪晓岚几次被皇帝关进大牢捉虱子。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纪晓岚太好直言进谏。

和珅,可以用老奸巨猾来形容,处世极其微妙,四面讨好,却又不失方的威严。

尽管他也有几次差点被弘历关进大牢与纪晓岚一起捉虱子玩,但他都能巧妙地周旋过去,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弘历面前说好话,凸显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他在改正自己的错误时,非常严肃,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

这样,方的威力又大放光彩。

中庸性格,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恰到好处,圆到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现在并不难理解。

一个圆的中心是它的圆心;一个四边形的中心是它对角线的交叉点。

一百里的路途,走到五十里时,就是到了中点。

但在现实中,中庸要比这复杂多了。

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里的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就是平常、平庸。

做事最和谐的时候,从表现上看来往往很平常,很普通。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及颜回仁德,但可以教颜回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子贡收敛锋芒;他不及子路勇敢,但可以教子路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子张随和。

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所以胜过别人,就在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中庸之道,他认为,对待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待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待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待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

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菜根谭》“方圆”之说告诉我们处世要灵活,我们运用的时候也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意思是:居处太平盛世,待人接物要端正刚直;居处动荡不安的乱世,待人接物要圆滑婉转;而处在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必须刚直与圆滑并用了。

对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宽容仁慈,对待奸邪的恶人要严厉,而对待平庸的人则要宽严并施。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待人处世的一种典型方式。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因为施行的是大公无私的善政,所以即使刚正严直地谈论时政、针砭时弊,也不会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如果处在乱世,就要讲求圆滑,懂得明哲保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口不择言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由此可知,做人要懂得如何进退应对,既要见机行事又不能失去君子坦荡的风范。

一个人不能空怀满腔热情却不顾实际情况,自顾自地施展抱负,这样只能碰一鼻子灰,待人要因人而异,顺时应变,万不可不知变通,使自己不知不觉走入死胡同,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治世中生活,行为要保持方正;但是,处在乱世时,态度一定要圆滑;假使处于末世,就要方圆并用了。

这是因为在太平盛世时,大道得以通行无阻,所以可以放心地依道而行。

但如果身逢乱世,眼见正道不再通行,做人就要圆滑一些,以免替自己招来不幸。

方正的言行,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动荡不安的时候,还不晓得明哲保身,而身陷于危境,就未免太不聪明了。

成功并不是只靠运气和匹夫之勇的。

如果我们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

内心深处坚持道德原则,绝不让步,外在又灵活机动、处世随和,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可能融洽,成功才能离我们越近。

罗斯福巧答朋友问在生活中,在事业中,当我们遇到无理的要求、指责、刁难或者挑衅时,可别忘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球直接踢回给对方;而如果自己不便出面时,或力量对比悬殊而难以将问题挡回时,就要将难解的问题传给他人。

如此,事情便可轻松化解了。

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而且非常有用的一招。

当有人将难题向你推过来时,能够接招最好,不能接招的话就将这“球”踢回给对方,不能踢回的话也可顺势传给他人。

如果既不能踢回给对方,又没有转给他人,而是将这“烫手的山芋”留在手中,那由此而来的问题或麻烦,便只能落在自己身上。

事物一般都有始有终,人际交往上,人们也大都善于“来而无往非礼也”。

一些大人物、成功人士,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都是娴熟于心的。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过要职。

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向四周看了后,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对方答道:“当然能。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这个球踢得再妙不过了。

不管朋友怎么回答,他所得到的都只能是一样的结果。

同时,这样委婉含蓄的拒绝,轻松幽默的情趣,也不使朋友难堪。

这样一来,你的不便之处,朋友也能谅解。

生活中,这种尴尬难堪场面也不少见。

在我们的做事的过程中,也不时会碰上个别人出于种种用心想看你笑话,或者给你出难题。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善于巧妙地把球挡回去。

将“球”直接踢回给对方,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是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了。

有时候,如果不便将问题之“球”直接踢回去,而自己又限于条件不便处理时,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它转给第三方了。

像新闻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一类话语:“我能回答的只有这么多了,其余的无可奉告。

”“这件事不是我们部门所管辖的范围,你可以去找××部门问问。

”“有关这件事情的所有问题,你可以去问我的律师。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写的新剧本《武器与人》首次演出,获得成功。

剧终时,许多观众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贺。

没料到的是,当他走上舞台时,突然有个人冲到台前,对他大声喊叫:“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这个破戏!赶快收回去,停演吧!”观众们大吃一惊,以为萧伯纳会气得浑身发抖,愤怒抗议这个无理挑衅者。

谁知道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而彬彬有礼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笑容满面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很对。

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俩能禁止这个剧本的演出吗?”这下子引起了全场的哄堂大笑,紧接着是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

在掌声中,那个挑衅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倘若萧伯纳针锋相对,直言对抗,尽管也能取胜,但绝不可能会获得如此简洁有力的奇妙效果。

因为,站在他背后支持他的观众是如此之多,如此强大,只要将挑衅之“球”传给他们,这个“球”定会如泡沫般消失于人海之中,化为无形。

不好回答的话可说的含糊一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夹在两股势力中间。

当两股势力斗争得非常激烈的时候,都想得到我们的支持,要我们做出抉择,这时如果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招致满盘皆输。

因此选择时,我们最好明智一些,尽量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说小话就是一种留退路的策略。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外交官参加国际舞会时,与他共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如果说喜欢中国小姐,就会得罪美国小姐;如果说喜欢美国小姐,就是违心之论,还会贬低中国女性。

机敏的外交官回答道:“不论是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喜欢我的人,我都喜欢她。

”这个机智的回答,避免了自己的尴尬。

含糊不清地回答刁钻的问题,是明哲保身的方法,也是摆脱尴尬的良方。

留足后路,进退自如冯援买义,孟尝君受益冯援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经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

冯援到孟尝君门下不久,孟尝君询问府里的门客:“有谁能算账理财,替我到薛地(今山东藤县)去收债?”冯援自告奋勇的请求前去。

临行前,冯援问道:“债款全部收齐后,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冯援乘马车到薛地,召集那些应还债的百姓来核对借据。

借据都核对完了,冯援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百姓,烧掉他们的借据,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援马不停蹄地赶回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就回来,觉得很奇怪,问道:“债全收齐了吗?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援回答说:“都收齐了,我走的时候,您说看家里缺什么东西就买什么,我觉得您府里缺少的要算是义了,因此我私自作主,替您买了义。

”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个买法?”冯援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而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

我假传您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了,并烧掉了他们的借据,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心中不高兴,但脸上并不表现出来,说:“好吧,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王疏远了孟尝君,他只好回到薛地去住。

走到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街上迎接孟尝君。

孟尝君对冯援说:“先生替我买的义在今天总算看到了。

”冯援说:“聪明的兔子要有三个洞穴才能避免夭亡。

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呀!请让我再为您营造两个洞穴!”孟尝君听后大喜,随即大手一挥,给了冯援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让共四处去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