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高空抛物行为侵权责任的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高空抛物行为侵权责任的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高空抛物行为侵权责任的问题研究摘要:虽然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法》)中第八十七条针对我国所存在的高空抛物现象已做出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在法学界,对有关的法律也尚存争议。

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对高空抛物现象及其法律条文进行分析,以求加深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研究,并寻找法律所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举证责任分配;法律价值高空抛物侵权的情形本身并不复杂。

通俗而言,是指行为不当、行为不规范、行为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行为人,由高空向下抛掷物体。

社会新闻中有关此类案例的报道屡见不鲜。

自己的财产或人身莫名被侵害,无论是谁都会首先想要找出行为人,要求赔偿自己的损失。

然而实际情况中当事人的财物或身体被伤害时都是事发突然,且地点随机、很多还发生在没有视频监控的场所,因而很多时候当事人根本没有办法获知侵权人是谁,只能自己承担受伤受损的后果。

面对这样尴尬无助的情况,受到身体伤害、财产损失者,自然心存怨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却只能不了了之。

一、高空抛物的认定及有关法律规定(一)高空抛物侵权的界定就字面意思来看,高空抛物侵权的基本内容是“民事主体因他人从高处抛落的物品发生物理上的碰触而遭受财产或人身上的损害的事实”。

依此内容对侵权行为进行定性,是与一般侵权行为无异的;受害人可以根据《侵权法》中关于一般侵权情形的规定来向侵权人主张权利。

但《侵权法》第八十七条在对高空抛物侵权的说明中,除却对字面意思进行描述外,还明确表示是在‘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情况下,才适用本法条。

1法条的该项添附内容,明显是从受害人角度出发,针对的是在遭受高空抛物侵权出现时,受害人对实际危害情形认识不足而导致无法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关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的情形。

因此,如果要进一步了解高空抛物以及对《侵权法》第八十七条解析,就需要还原该类侵权情形的最基础模型,即从受害人受到损害为认识的起点开始推理。

1柳静薇,夏淇波.从利益衡量视角评价高空抛物侵权赔偿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22).(二)对侵权责任承担的主体的归类本文主要讨论的、存在争议的侵权责任情形,归责依据来自《侵权法》第八十七条。

第三种过程的情形归责依据来自《侵权法》第八十五及八十六条。

需要指出的是,《侵权法》第八十七条,即第二种过程的推导结果指向的建筑物实际上是人存在多种不同的类型及组合。

2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类进而确定的使用者类型有三种:住户(长期使用人)、管理人、临时使用人(不考虑第三人)。

具体情形下的组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作为酒店经营用,侵害行为发生时建筑物使用人包括经营者(管理人)和住户(酒店住户视为长期使用人);二是作为营业性服务场所,侵害行为发生时建筑物使用人包括经营者(管理人)和顾客(临时使用人);三是作为住宅用,侵害行为发生时建筑物使用人仅指住户(长期使用人)。

上述三种组合之间还能彼此间进行组合,不过责任人的份并无改变,所以不在此赘述。

二、对我国法律处理高空抛物侵权情形的依据的学理分析《侵权法》第八十七条的具体内容是:“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该条法条的释义为:“本条规定的即是对高空抛物这种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

3(一)归类上的错误高空抛物侵权的基本内容是“民事主体因他人从高处抛落的物品发生物理上的碰触而遭受财产或人身上的损害的事实”。

从中分析可以知道,高空抛物侵权情形的发生是基于“加害行为的存在”;也就意味着高空抛物侵权实际上是“行为致人损害”。

学理上,与‘行为致人损害’相对的是‘物件致人损害’,区别的关键在1.2章节的推导过程的两个限定要求中‘具体情形中是否存在加害人的加害行为’。

然而在《侵权法》中,第八十七条却被列在规定‘物件致人损害’的第十一章里,这明显是不当的。

(二)所设侵权责任的理论错误试观《侵权法》第八十七条的内容:“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显然该法条将所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2陈吉斌.论高空抛物责任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危害[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3).3李迎春,杜庆华.论高空抛物侵权诉讼的复合结构——基于《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规范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03).用人视为一个整体,由整体来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

以此为基础,在排除有第三人加害的情况下,在责任的承担上,整体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为:没有实施高空抛物行为的建筑物使用人在为真正的行为人的行为后果承担侵权责任。

学理上将责任主体为他人行为或他人管理的物件致人损害承担的侵权责任为“替代责任”,其适用的要求是责任主体与侵权行为主体或物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之间存在特定身份关系。

(三)举证责任分配上的错误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中第5节的内容:建筑物致人损害类型描述中没有“受害人的正当权益因加害人从高处所抛掷的物品而受到侵犯、受害人无法确定加害人”的高空抛物侵权现象,但基于同被定性为“物件致人损害”的前提,可以适用该规定作为《侵权法》第八十七条采取举证责任倒置成立的法律上的依据;所以没必要再以“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中不存在高空抛物现象”作更多讨论。

4“举证责任倒置”的定义是:“法律直接规定的侵权诉讼案件中,由侵权人负责举证,证明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暗示举证在责任倒置的侵权情形,法律上都直接推定损害结果与责任人的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依照同样的逻辑,《侵权法》第八十七条的内容“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看,责任人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对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作为免责事由,表明法律对于高空抛物侵权现象中的损害结果与责任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做出了推定。

(四)概念界定的问题《侵权法》第八十七条采用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法条规定“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其中责任人对受害方的损失承担的方式不是“赔偿”而是“补偿”;章节前言所提的该法条释义中对此举的解释是“因无法证明所有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行为均具有违法性,‘补偿’这一表述更为符合共同危险行为人的法律地位”。

虽然在语义上“补偿”与“赔偿”的使用场合十分类似,很多时候可以相互替换而不影响意思表达,赔偿可以说是补偿的一个子集;但在《侵权法》上,赔偿则被严格限定为补偿的子集,不可随意互换。

“赔偿”较之“补偿”存在两种前提:赔偿方的过错——赔偿方是因自己的过错行为、依“过错责任”对受损方承担侵权责任或依“无过错责任”、在无法证明因不可抗力致事件发生而免责时承担了侵权责任;补偿则是以“公平责任”为前提,由当事人双方分摊事件造成的损失。

但如前面提到的,《侵权法》第87条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并非是关于公平责任的4李霞.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以《侵权责任法》第87条为中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规定,所以在对受害方的补偿性质行为的说辞上应采用“赔偿”而非“补偿”。

(五)所循法律价值上的错误高空抛物情形的分析中从危害结果过渡到具体法律规范时,其中将高空抛物侵权现象与刑法中的故意/过失杀人、伤人情形区别开来的限定要求是“受害方能否确定加害人”。

5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要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这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规则。

具体的高空抛物侵权情形较之一般侵权情形无任何特别之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没有设计对高空抛物侵权的条例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表示,在《侵权法》第八十七条出台前,高空抛物侵权情形中的受害人是不具备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的。

照此来看,无非是为了补充受害方在民事领域的救济手段,政府才设立了《侵权法》第八十七条作为该情形中受害方起诉的法律依据。

可以说,以《侵权法》第八十七条这般通过牺牲一部分无辜公民的利益用以补充受害公民的损失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做法,是价值取向上的严重错误。

三、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救济途径(一)公权力救济《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

经营者有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是属于管理上的必须。

既然在私法上对某一领域的管理人都存在管理上的安全保障要求,那么政府机关作为整个国家的管理人,也应该存在对社会环境的安全保障义务,公法对政府的责任要求理应比私法上更严苛。

政府需要成立明确负责高空抛物侵权社会现象处理的组织机构,加大对社会活动的监管力度,以达到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及事后及时追寻具体加害行为人的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好相应的防护性基础设施,保护好普通公民们的活动环境。

虽然许多防范性的措施一直在施行,但是对于权益受到侵害者而言,这些预防性的措施并未带给他们实际性的补偿,因此不该让受害人独自分担损失,而应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担;国家纳税部门可以据此成立并对此类侵权事件的受害者们进行救助。

其他不同的观点包5曾庆金.侵权人不明的高空抛物案处理新探——兼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括社会保险说、法制完善说等,但并非我国学界主流观点,不多讨论。

诸多学说都从不同角度探究了针对国家对无辜受害者救济的理论根基,可见社会上人们认为国家应当为受害人设立公法上的救济渠道是切实必要的。

当然,具体实践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政府与人民一起努力才能实现。

(二)商业保险救济商业保险上存在“意外伤害保险”,是针对突发的意外伤害而导致身体上的损伤为获得保险金的条件的人身保险。

高空抛物情形理所当然也在人身意外伤害的范围内。

保险制度能对危险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对及时的填补,对于受害人而言也是及时的救济途径之一,如意外伤害险;当然,保险毕竟是商业行为,得到保险救济的前提是受害人于此之前就相关事宜进行了投保。

其实存在商业保险这样的救助方式,6《侵权法》第87条设立的理由之一:“是为了为受害人提供民事上的救济手段、让受害人能够及时补偿自己的损失”便站不住脚了:既然保险能施以更加快速方便的救援,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地设立新法条,且具体情形还是在能适用现有法律的情况下,并非没有法律法规可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