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题1,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
(1)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观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第一,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教,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第二,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教;第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3)贡献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 论述学校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学校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转没得教育机构,所发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段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
试从学生教育过程的地位简评这一观点。
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自我教育的对象。
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促进和引导。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总之,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4.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 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2. 科学知识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3. 儿童身心的发展主要表现三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的课程的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5.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答:所谓“教会学生学习”进指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条件下使用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发达的智力,也包括较强的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2)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自信心,要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第二,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第三,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第四,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第五,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自学能力;第六,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已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何理解?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答:(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1.书中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重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参考答案:(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情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
8.论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并说明这种差异对教育的意义。
答:(1)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2)认知风格差异对教学的意义: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好坏之分。
而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 论述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主要代表性理论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代表性理论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人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试论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或情境的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
迁移的产生即受到客观相似性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背景知识,这是影响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迁移产生。
(3)学习的定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是同一种现象,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变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心理背景。
除以上进步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态度、教学指导、外界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迁移产生。
11.结合实际阐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迁移能力:(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要兼顾学科知识本身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学时和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2)从教材的呈现方面促进迁移。
为促进学习迁移,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1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2融会贯通,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3教程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己知到未知。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1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国。
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包括: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