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历史第3课教案

必修一历史第3课教案

得出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6、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7、在中央,君权与相(将)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教案
所授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
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
4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唐朝藩镇割据的出现。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管理,但从唐中期开始,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和实力加强,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还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大动乱,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主要通过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杯酒释兵权”②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③行政上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④财政上,地方赋税收归中央,仅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因此事实上宋太祖通过这些措施,逐渐把地方的军权财权行政用人权全部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就是造成了三冗局面的形成,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教学环节
主备栏
副备栏
第一目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推恩令”的颁布
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4、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 宋(“一参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
成效:相权不断削弱,皇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
3.科举制的发展。
(1)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发展壮大,世家大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下去。
(2)发展演变: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
(3)意义: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正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由宣慰司进行管理。
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以后地方行政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第二目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2、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5、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3、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教学重点
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重要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PPT课件,史料分析法,图表法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