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小学生兴趣班语文讲义(一)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怂恿()怅然()倏地()消hào()乞gài()yuān()枉2、下面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找出并改正。
秋的夕阳让人感觉很通远,完全没有日出时的那份蓬勃,只有走向黑暗的悲状。
在这毕,燥动与迷茫变得宁静淡泊,质朴与莕良变得真诚适度,走近它的身旁,用纯真的心,伶听它的呼吸,探寻我们毎个人“心中的太阳”。
__________应改成_________ _________应改成_________ _________应改成___________二、文言文理解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孤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做主管者)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加粗字:(1)是逆天帝命也:(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个故事之后经常被用来形容怎样一种情形?请您用这个成语造一句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理解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箸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己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最。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
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
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
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人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
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
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
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着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己经替我付过了。
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
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加粗字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怎样?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请用原文回答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年秋季小学生兴趣班语文讲义(二)一、基础知识1、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连成条理清楚的一段话。
(在括号中标序号)()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淸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希望。
()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
他没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
()他又让我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
二、文言文理解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因攫其金而去(2)子擭人之金何:(3)徒见我耳: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解释和用法与“取金之时”中的“之”一样的有()A.清旦衣冠而之市B.适鬻金者之所C.吏捕得之D.子攫人之金何4、清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用文中原话回答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思维训练【材料一】每逢年至,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嘴巴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
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
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这是一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
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
这花脸是依脸形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
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儿,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粗,却有大将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摘自冯骥才《花脸》)【材料二】京剧花脸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
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矿、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
各种特定的脸谱具有很高的识别度,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人。
勾脸脸谱时要用画笔蘸色,对镜勾勒,首先勾画眉,次勾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及全部,然后勾画脸纹。
(摘自好搜百科“京剧花脸”词条,有删改)6、某校拟组织“京剧花脸与中国戏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相关任务(1)【系列活动之】“花脸”趣味我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笔在脸上勾画笔等。
(2)【系列活动之二】“花脸”故事我来讲——“材料二”中列举了三位历史人物,他们各有故事。
下列故事中与三位历史人物没有丝毫关系的一项是()A.败走华容道B.温酒斩华雄C.醉打蒋门神D.桃园三结义(3)【系列活动之三】“花脸’’宣传我来写——结合系列活动的主题,为本次系列活动设计一条简洁、生动的宣传标语。
(字数不超过15个,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下是征集到的宣传“京剧花脸”的活动策略。
其中目前不适合学校开展的两项是()和()A.学校组织学唱京剧的演唱比赛。
B.开展“中国文化”主题征文活动。
C.穿着印有花脸图案的T恤衫。
D.校园网上墨裂耋角名段作品。
E、美术课程增设学画花脸的内容。
F、组团赴京参观北京欢曲博物馆。
2017年秋季小学生兴趣班语文讲义(三)一、文言文理解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子。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欺骗)云,“不见。
”嘿(mò通“默”,不出声,暗中)然大喜,赍(jī带着)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加粗字注意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螳螂执叶伺(sì,等待)蝉遂(zhú,就)于树下仰取叶B.扫取数(shǔ,好几)斗归汝见我不(fǒu,同“否”)?C.奶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殆时恒(héng,总是)答言“见”D.吏遂缚(fù,绑)诣(shǐ,到了…去)县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