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不可抛弃的传统教学方法
王海军
高中新课改已推行好几年了,一些有识之士在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的确使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为之一新。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全部抛弃,其中一些好的经验、方法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继续采用和推广。
一、教师的课堂示范诵读
新课改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时下一些老师却把自己完全退到了幕后,变成了教学的旁观者。
例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从不进行示范诵读,甚至还没让学生朗读,就急着进行课堂的互动、分组讨论等活动。
还有些教师用多媒体放一段视频朗读,也不管其是否合适,放完了就算完成了朗读这个环节。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节课从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习气氛异常活跃,但学生最终未能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美,对文章缺少最起码的感性认知。
众所周知,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外壳。
我们要体会一篇文章的语言之美,必须从语音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品味和分析。
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的,可能他们诵读之初根本不懂其中之义,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字有了良好的感知和亲和力,自然就会慢慢理解文字的魅力。
因此,我们认为传统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生诵读,并且自己也应参与其中,进行示范诵读。
很多老师也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但迫于课时的紧张,把这方面舍弃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笔者曾有幸聆听过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讲课,讲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对写作背景作以简单介绍之后,他开始示范诵读,感情完全投入,朗诵
到感人处,声泪俱下,在场之人无不受到深深的震憾和感染。
之后学生的情绪、思维也显然被调动起来了,对课文难理解的地方积极发言,见解都很深刻到位。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教师的诵读对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当然,教师的示范朗读一定要读得好,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必要时教师还可进行领读,让学生跟着模仿。
二、教师的课堂板书
新课改提倡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使得课堂的容量更大、效率更高,教学内容显得更直观、更形象,知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但当前一些教师图省事,不管有没有必要,动辄就用多媒体,事实上,这样的多媒体只是将粉笔板书变成了电子板书。
这样一来,老师省了事,但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即使想记笔记也没办法记全记完整——教师鼠标点得太快,而且最要命是的学生不知老师何要切换到下一页。
如果经常上这样的多媒体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板书一直是教师要练好的基本功,板书的好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到了新课改以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盛,这种电子板书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电子板书,“一俊遮百丑”,教师的“书法”都很不错,但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如果教师能运用粉笔板书,不仅会对学生的书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教师的板书的内容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有较充分的时间记笔记,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所以我们提倡课堂板书,教师要敢于献丑,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的,就采用手写的方式,会更自然、更真实一些。
当然,板书也不是越多越好,要适量、适度,一句话,要恰当。
三、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讲解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但现在很多的新课改课堂,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课文主题思想或主题相关拓展进行研讨,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对文本却不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
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确实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多少,恐怕情况不容我们乐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一言堂式的讲,的确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现在有些新课改课堂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讨论代替分析,以学生的自主理解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对课本上基础知识却知之甚少。
考试检测时,学生们的作文写的还基本不错,立意大多很新颖,但前面的字音、字形等基础题却失分太多。
所以,我们认为,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分析讲解,以补充学生理解的不足,纠正理解上的偏差,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回归文本,回归基础知识。
总之,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它的优点,不可将其全部一棍子打死。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统一起来,使我们的课堂更合理、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并不断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