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沈阳市东北育才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荧光(yíng)萤火虫(yíng)晶莹(yíng )脍炙人口(zhì)B 夹杂(jiā)横暴(héng) 逶迤(yí)藻荇交横(héng)C 丝弦(xuán)连缀(zhuì) 吐蕃(fán)蒙络摇缀(zhuì)D 曲折(qū)剔透(tì)缥缈(miăo)转弯抹角(mò)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B.坦承场所必须必定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D.坦陈场合必需必定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永州八记》更是后世游记文学的典范。

B.多次的贬官流放,使苏轼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苏轼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C.科举制度始创于唐代。

这个制度的目的,一是为了选拔官吏,二是为了牢笼天下的人才。

科举发展到明清时,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而思想必须严格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D.《水浒传》中鲁智深、林冲、杨志三人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上梁山动机过程不同;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都有粗鲁的一面,但在粗鲁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

4.下列句子成分分析和复句关系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蒙密”“悠悠”“摇曳”“神秘”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萧萧暮雨”“脱笼之鹄”“曝沙之鸟”“柳暗花明”的结构都相同。

C.“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地教训”,句子的主干是“这是教训”。

D.“一个人得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是条件关系复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②“中”,恰当之谓也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A.③⑤①②④B.④①②③⑤C.③④⑤②①D.④⑤③②①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日双方能否就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仍是避免战争爆发的关键。

B.为了避免节假日出现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泰州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评审。

D.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现在办杂志可真不容易,来稿虽多,可多的是不刊之论,有分量的稿子太少了。

B、国足与伊朗队的比赛结束后,球迷们认为队员们的表现差强人意,场上士气不高,进攻乏力,防守不严,传球缺乏变化,输给伊朗队是必然的了。

C. 美国一些人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而提出“中美两国集团”概念。

其实这是项庄舞剑,意在遏制中国的崛起。

D.城市蜗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

”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9 .阅读下面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中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 , 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其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等。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0.填空(每空1分)①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②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⑤开轩面场圃,。

⑥松间沙路净无泥,。

⑦箫鼓追随春社近,.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1题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B.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C.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D.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4题(10分)【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3)北堕小潭()(4)卷石底以出()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1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甲文:乙文:(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17题(10分)《筷子中的文化》朱启新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

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

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

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

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

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

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

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

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

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

《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

”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

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

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

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

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

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

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

”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5..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16.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分)17.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