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侵权行为中的私力救济之自助行为的认定
————————————————————————————————作者:————————————————————————————————日期:
民事侵权行为中的私力救济之自助行为的认定-法律
民事侵权行为中的私力救济之自助行为的认定
【案情】
2014年10月,张某以5100元的价格购得一只松狮犬,并不惜花800来元给爱犬烫眼睫毛,每月又花600来元购买优质狗粮饲养爱犬。
2015年3月25日,松狮犬被贺某驾驶的面包车意外撞死,张某与贺某就赔偿一事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同年5月8日,张某再次约贺某协商赔偿一事时,私自扣留了贺某的肇事面包车。
贺某随后诉至法院要求张某返还所扣车辆,并赔偿因扣车造成自己误工损失3000元。
张某答辩称自己的行为系无奈之下的私力救济行为,遂提起反诉要求贺某赔偿购犬、养犬费用及精神抚慰金共计16800元。
【审理】
一审法院认定张某行为不构成私力救济,判决张某返还贺某面包车,贺某赔偿张某松狮犬损失5100元。
驳回贺某、张某其他诉讼(反诉)请求。
宣判后,双方未提出上诉,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焦点】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焦点一是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私力救济?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贺某撞死松狮犬在先,张某在与贺某多次谈不拢赔偿的无奈情形下扣押肇事车辆的行为构成私力救济;另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私自扣押事故车辆,属于协商无果之愤怒下的个人报复行为,构成新的侵权,不构成私力救济。
焦点二是张某养犬支出的费用与贺某因扣车误工的损失是否构成间接财产损失?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些损失如经查证属实应认定为财产损失
予以赔偿;另一种意见认为即使这些损失经查证属实也不应认定为财产损失。
【评析】
笔者分别同意两个争议焦点的第二种意见。
我们说“有权利必有救济”是权利的核心要素。
完整的民事权利救济体系包括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
私力救济虽然存在诸如可能引发暴力、激化冲突、缺乏程序公正等缺陷,但由于公力救济的滞后被动性,使私力救济逐渐成为法律上的正当权利。
笔者认为,民事权利私力救济必须具备二个特性:一是情境的紧迫性。
判断是否“紧迫”,先要看当时是否可以请求到国家机关的援助,再看如不采取自助行为即无法实现其权利或其主张变得极为困难。
对于“紧迫”的判断,应采取一般人标准即一般人都认为存在情况紧迫的情形,否则不能排除其行为的违法性。
二是措施的必要性。
私力救济不能超出抵御、制止和排除危害后果发生所必需的限度,实施手段不得违反法律、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否则给相对人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应负法律责任。
本案中,双方在松狮犬死亡后的赔偿协商过程中意见不一致,张某擅自扣留贺某事故车辆,显然不符合私力救济的上述两个要件,张某的行为形成了新的侵犯财产权利的事实,故一审法院认定张某不构成私力救济符合法律精神。
至于财产损失赔偿,因我国现行法律对“财产损失”未明确界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不支持任何财产损害的精神抚慰金。
实践中,物之损害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除了物本身的损害外,还包括诸多后续损害,如受害人支出的修理费、鉴定费、施救费、租赁替代物的租金以及遭受的利润损失、误工损失等,所有这些损害是否都应当予以赔偿,法律规定毕竟过于抽象。
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在受损物为营利物时,受害人因不能使用该物而丧失的预期利润,这同时也属于
使用中断的损失范畴;在加害行为发生时已经具备取得条件的天然孽息如已结幼果的果树被毁损而造成的将来果实的损失;其他可得利益损失如受害人因物之毁损而丧失的转售利益或受害人因不能使用受损物而丧失的租金收益。
但其只有在符合赔偿范围界定标准的前提下才可以得到赔偿。
本案中贺某主张的误工费,因物之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免受因物无法所有、不能使用而导致的危险,而贺某车辆非营运车辆,其所称因扣车而耽误工作,应不属于法律所要避免的危险,法院不予支持不无道理。
而张某主张的美容治疗费用、饲养费用等,虽然是张某的实际支出费用,但系张某为维系松狮犬的生命及价值所花费的费用,并未造成犬价值的增值,故一审法院对张某花费的这些费用不予支持,并以松狮犬的市价认定张某财产损失符合现行法律规定。
(文/陈一萍王常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