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_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_图文(精)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_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_图文(精)

特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南太平洋中的岛国———新喀里多尼亚的首都努美阿,设计者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伦佐・皮阿诺。这个作品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建于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建于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是现代技术和当地传统文化间高度协调统一的典范。
一、背景与地理气候
1.历史背景
新喀里多尼亚原是法国属地,当地的卡纳克人和外来统治者冲突不断。随着斐济等地的独立,卡纳克人也爆发了一次次的独立运动。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法国政府不愿放弃该属地,于是双方在1988年达成妥协的协议,推迟独立,共同成立“卡纳克文化发展委员会”,旨在振兴卡纳克文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国帮助建设一座卡纳克文化中心。
2.延续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文脉
建筑群的西面是蜿蜒于树林之中的一条曲径,是建筑师在当地著名的人类学家阿尔邦・本萨帮助下完成的,它以树木、花草、水塘、石头等表现了当地传说的四个阶段:创始、农耕、栖居、死亡。卡纳克人的“棚屋”有木枋连接,房内铺着草垫,墙基由石头组成,用来防潮。等棚屋主人死去以后,人们在外面挂起丝带。告诉周围的人们,这是一个禁忌空间,任何人不得入内。随着时间流逝,棚屋倒塌,生命完全结束,最后只剩下圆堆形石头,以及在石堆不远处的榕树。空间的隐喻在该建筑的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中心的空间布局上形成了“点”“线”模式,10个圆形“棚屋”连成一线,隐喻卡纳克之路。据说文化中心建成之后,卡纳克的一位长者对其评价:“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但它仍然是我们的”。设计者用现代的语汇及建筑手法,成功地构建一个体现本土精神的建筑形象。
“弯曲的木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由于技术处理的要求,棚屋的最终形象同设计者在竞标
第1期15
付瑶等: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的时候略有不同。我决定在棚屋与降低高度、增强空间开放性之间达成调和……”结果木肋不再像最初设想得那样交于顶部。但这一妥协却恰恰使文化中心产生了更大的反响,形态更加开放自然,更具有浪漫性,达到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见图7。
图6文化中心的平面图
位的报告厅和办公用房。公共空间靠近入口,限制公众进入的部分则放在较远的端部。需要相对安静的部分被放在走廊靠近礁湖的一侧,这样使他们可以不受到来自海洋的波涛声和持续季风的干扰。
此地部分季节盛行飓风,飓风对建筑的影响十分显著。皮阿诺的作品,技术处理在设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此建筑设计也不例外,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通过计算机模拟当地的风速,并在风洞中进行试验,对棚屋外形进行设计优化完善,而优化出来的新“棚屋”与老“棚屋”的形式不完全一样。
23℃。所在区域气候炎热潮湿,常年温差较小,盛行稳定的东南信风,另外,11月~3月会盛行一些飓风。建筑的基地选择在位于新喀里多尼亚首都努美亚东部的Tina半岛。文化中心(见图1
正好处在一个被热带仙人掌覆盖着的山甲上。而这个山甲正好位于一个咸水湖(环礁湖和海洋
收稿日期:2007-09-14作者简介:付瑶(1971—,女,四川万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特吉巴欧文化中心浅析
摘要:皮阿诺设计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设计者通过考察当地的历史文脉,挖掘、利用
当地的传统建筑样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用现代技术表达传统意象,设计出极具象征性的建筑作品。同时,采用一系列的通风等高技术手段,达到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创造出集传统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建筑。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表现传统建筑,这个作品会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1991年,法国政府举行国际设计竞赛,皮阿诺的作品以其地域、生态的完美统一,从17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特吉巴欧文化中心于1998年落成,皮阿诺也因此作品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建筑
奖。
2.地理位置与气候
新喀里多尼亚岛为一狭长岛屿,崎岖的山脉将该岛分为东西两部分,少平地,气候温和,12月~3月为雨季,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
Vol .10,No.1
图1
特吉巴欧文化中心环境俯视图
环礁湖
太平洋
(太平洋之间。
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诠释
1.传统形式的再创造
卡纳克人习惯于群居生活,棚屋(见图2则是他们主要的居住场所,栖风避雨,在这岛上生活了几千年。当地的棚屋的木肋是由棕榈树枝做成,外表面再覆盖上树叶作为覆层。岛上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棚屋既能有效通风又能抵御岛上炎热的气候,充分体现了卡纳克人的聪明才智。但棚屋并非完美无缺:建造“棚屋”的棕榈树枝不耐腐,无法持久,隔几年就需要重建。
关键词:特吉巴欧;现代技术;传统意象;高技术;生态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瑶,管飞吉
文章编号:1673-1387(200801-0014-05
第10卷第1期
2008年1月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2008
三、现代技术表达传统,塑造生态建筑
卡纳克人的棚屋木肋外面覆盖着树皮编织物,再往外覆盖着多层树叶,既能有效通风,抵御飓风,又能遮阳。设计者得到启发提出双层表皮的构思,用现代方式表达出了传统意象。同时,充分利用高技术取得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1.双层维护结构
双层的围护结构(见图8,由外层的弯曲木肋和内侧的垂直木肋排列而成,他们均由叠合木板制作而成。内侧的木肋从地面垂直生起,并高于屋面,作为承重结构不仅承担屋顶的荷载,而且也支撑他们之间的窄板。外侧木肋的弯曲程度在底部要比顶部大的多,在木肋上也同样布置了水平窄板,目的是减小飓风对里层木肋的影响。
在设计之初,皮阿诺就和人类学家南太洋文化专家阿尔邦・本萨,共同探讨卡纳克文化的精髓,后又对卡纳克民族的生活进行了仔细的考察,观察到卡纳克人通常在棚屋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见图3,认为“棚屋”是最能代表其民族的建筑形式。从当地的棚屋得到启发,设计师在现场作出了第一幅草图(见图4,随着构思方案的深化,设计者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所在——
—木肋结构(见图5。
卡纳克人喜欢群居,设计师借鉴了卡纳克传
图2各种形式的棚屋图3棚屋旁的祭祀活动图4方案构思草图图5棚屋的木肋骨架
统村庄的布局形式,文化中心由10个大小不同的“棚屋”一个多功能的群体的空间(见图6。这些棚屋被称为“容器”,这些“容器”有3种尺寸:
3个28m,3个22m,4个20m,形成三组村落(village。功能分别是永久展厅、咖啡厅、媒体图书馆、会议中心。同廊西侧是临时展厅,400个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