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
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中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2、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掌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阶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表现及特点。
(2)明确掌握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习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热爱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精神。
(4)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
导论:关于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
要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须先从“历史是什么”说起。
在西方, “历史”一词源于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询问调查,后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
中国古代无“历史”一词,汉语“历史”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近代。
中国古代称历史为“史”,甲骨文、金文中的“史”,原意指史官。
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
”清人吴大徵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
”以后引申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如《十七史》、《二十四史》……等等。
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文字中“历史”一词在源头上含义相同,即都指记事者及其记事活动与结果。
这一本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一词的理解。
由于历史与史官的联系,因此人们通常赋予“历史”以两重含义:其一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已经过往的客观事件和过程;其二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追忆和记述的主观活动及其结果。
人们习惯于将前者称为“历史的本体”,后者称为“历史的认识”。
为区别起见,又有学者将前者称为历史Ⅰ,后者称为历史Ⅱ。
由于历史Ⅱ事实上又可以区分为史家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结果这两个有所区别的方面,因此又有学者将历史Ⅱ再区分为人们研究和描述事物兴衰的活动,即历史Ⅱ,和这种活动的结果,即历史Ⅲ(即各种史著)。
认为历史Ⅰ是客观的历史,历史Ⅱ是主观的历史,历史Ⅲ是主客观结合的历史。
我们再来探讨“中国教育史”的含义。
自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时起,中国教育史也就开始了它漫长的历程。
自那以后,中华民族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索未尝有过止歇,也未尝有过中断。
这种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为客观的中国教育史。
客观的中国教育史为“中国教育史”的第一层含义,故称其为中国教育史Ⅰ。
随着人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文字的产生,人类开始将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下来,以往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被连带地记录下来。
这种对中华民族教育发展过程的记录,即为记录的中国教育史,记录的中国教育史即成为后世所称的中国教育史料,这是“中国教育史”的第二层含义,可称其为中国教育史Ⅱ。
一般而言,人类有了记录的历史,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的产生。
但中国教育史的情形就不同了。
有了记录的中国教育史并不能说有了历史学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史学(确切地说是中国教育史学科)。
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孕育期十分漫长。
在日本,教育史学科的产生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事。
在中国,则是在20世纪最初几年。
中国有了中国学者自撰的中国教育史著作,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产生。
“中国教育史学科”,这是“中国教育史”的第三层含义,可称其为中国教育史Ⅲ。
至此,可以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的问题了。
中国教育史是人们创造和实践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客观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是人们记录和描述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记录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是人们思索和研究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学科)中国教育史是人们自觉地、系统地思索和研究的中国教育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学)我们习惯于将中国教育史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上编: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第二章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三章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演变第四章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的新式学校与学制演变下编: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六章孔子孟子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七章董仲舒和朱熹的教育思想第八章蔡元培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参考书目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版。
2.栗洪武、朱智斌著:《中国教育发展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上编: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学习目的和要求:①明确关于中国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及其事实根据;②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③明确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曾经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等不同观点,但各有其不足。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及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
2.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是和原始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如北京猿人,在制作和使用木石工具,利用和保存火,狩猎和采集果实这些原始的集体劳动中,进行着原始的教育活动。
他们依靠集体交流、传授有关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依靠集体教养后代,可以说,社会生产活动就是教育活动,社会生活活动也就是教育活动,它们密不可分。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较之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复杂,形式也更为多样、生动,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的教育,如人工取火、采集、狩猎、农业与畜牧业、原始工艺技术等。
(2)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等。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包括自然崇拜中的教育,图腾崇拜中的教育,鬼魂崇拜中的教育,祖先崇拜中的教育及巫术活动中的教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本质特点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本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始终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其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其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或观察模仿。
第二节学校产生的条件与传说中的学校一、教育的早期分化教育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早期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部落显贵的产生及其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2.教育的分化与教育的等级差别。
《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史记·五帝本纪》:“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3.教育内容的变化与强制手段的采用。
《尚书·舜典》:“扑作教刑”二、学校产生的条件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三、传说中的学校1.成均之学成均为五帝时代的大学名称,以乐教为主。
该说最早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东汉学者郑玄及后世学者多有赞同者。
郑玄:“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
”有人指出:“均字即韵字之古文。
古代教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
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2.虞庠之学庠为有虞氏之学,以孝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记·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第二章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演变学习目的和要求:①了解并掌握早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②掌握历代封建朝廷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③了解封建官学制度及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终结和奴隶社会的出现。
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不但占有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完全垄断了文化教育事业,只有他们能享受专门的、正规的学校教育。
而广大的奴隶一无所有,只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接受生产劳动教育及统治者施行的社会教化。
教育从此便有了阶级性和等级性。
只有奴隶主阶级有文化、有教育、有学术、有“礼”,史称“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在王官”、“官守学业”。
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受正规的教育,即所谓“礼不下于庶人”。
一、早期的学校教育中国的学校萌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如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
到了奴隶社会,才有了正式的以教为主的学校。
夏代的学校有一种叫“校”,孟子解释“校者,教也”;还有一种叫“序”,“序,夏后氏之序也”,是养老习射的学府。
商代的学校比夏代多一些,有瞽宗,“瞽宗,殷学也”,以习乐为主;又有学,“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以养老明人伦为主;还有“序”,孟子曰:“殷曰序”,“序者,射也”,以习射为主。
西周的学校又较殷商发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小学两级。
在大学一级中又可再细分为天子的大学和诸候的大学两种。
1.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
按照年龄和程度又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有两种:一种是天子所建大学,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称。
天子的大学总称辟雍。
另一种是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故称泮宫。
大学一般建在郊外。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小学一般建在王宫附近。
《礼记·王制》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