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类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师范类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三纲五常(出自《论语﹒为政》)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按由简到难)诗书礼乐易春秋(按成书时间)易书诗礼乐春秋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三钢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二、教育机构(一)、稷下学宫1.时间:战国时期地点:齐国都城临淄建立人:齐桓公组织形式:齐国官办、私学组成2.办学特色:①学术自由②教师待遇优厚③学无常师④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影响:①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②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③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二)、隋唐管理机构1.名称:国子监(隋文帝建立)学生名称:监生2.学生来源:(入学资格以社会地位为依据)二馆:皇亲国戚及宰相等高级官员子弟(监生)国子学:三品以上官员子弟(监生)太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监生)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地方学校之优秀者(监生、贡生)3.学生实习称为:监生历事(三)私学(书院)1.著名书院北宋: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淮阳)书院、崇阳书院茅山书院南宋: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2.纲领性学规: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3.教育特点:①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②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④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感情相当深厚(四)近代新式学堂(官办)1.第一所班级授课制的学堂: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五)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1937年迁至长沙,1938年西迁昆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三、教学方法、原则(一)中国古代(本土)1.苏湖(分斋)教法提出者:北宋教育家胡瑗提出地:苏州、湖州特点: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实物含义: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意义:①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②治民、治兵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③开创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2.“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强调读书要按一定次序,“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熟读静思:读书时必须多读、多记、背熟虚心涵泳:读书时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切己体察:读书时必须切己体察著紧用力:读书要抓紧,有发愤忘食的精神居敬持志:读书做事,均需收敛此心,“敬以自持”3.《学记》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豫: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成形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一边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方法:问答、讲解、练习、类比设计教学法四、制度(一)、选士制度1.汉代察举制考试科目:常科(孝廉、茂材)特科(贤良方正科、明经科、童子科)科目特点、侧重点:孝廉:岁举,汉代察举中最重要的科目,以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茂材:西汉特举,东汉岁举,主要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与孝廉相比,茂材科侧重才干方面;茂材科的地位高于孝廉科,主要体现为选拔较高水平的人才;茂材是州举,孝廉为郡举,茂材的人数远少于孝廉;以茂材被举者多为现任官吏,属于对有特异才能和突出贡献的官吏进行升迁提拔;茂材多被举为县令,孝廉一般授以郎官;以举为孝廉者可再被举为茂材。

贤良方正科:此科在于得直言极谏之士,广开言路,匡正过失。

由高级官吏举荐,皇帝亲自策问,十分重视,故论轻重以贤良为重,论得人以孝廉为多。

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为统一儒学,统一对经学的解释。

童子科:选拔15岁以下“博通经典者”,重视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推举和任用2.九品中正制内涵:是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个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意义:积极作用:1九品中正制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的发展2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3九品中正制的清定制度,比只能升不能降的积资制和一生不变的终身制要好得多,也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消极影响:1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2魏末晋初后,中正官逐渐为士族垄断,选举权、被选举权及用人大权,均为其把持,品第遂成门第的代名词,更无“中正”可言。

具体程序:品第人物、授品授官、清定品级3.科举制(1)唐朝考试科目、内容秀才科: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进士科:唐初仅考时务策五道,后增加考试经帖和杂文。

唐中叶后又增考诗赋以待杂文,并重视诗赋考核明经科:考儒经方式分帖经、墨义、时务策于口试等明法科: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明字科:也称“明书科”先试帖经,然后口试、笔试明算科:即算数科,着重考核算术,要求祥明术理(2)明朝考试题型、内容、等级考试内容:经义,当代的诏令、律令、经史,时务策等三方面考试题型:乡试会试: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

第二场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诏诰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俱限300字以上,但力有未足的可减少两道考试文体:八股文考试等级:乡试:在各省会举行,中第者为举人会(省)试:在京师,礼部主持廷(殿)试:皇帝亲自在朝廷策试,中第者为进士(3)清朝考试题型、内容、等级考试题型、内容:会试乡试:第一场试以《论语》、《孟子》、《中庸》各一文,五言八韵一文第二场试以“五经”各一文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殿试:时务策(武进士试马步箭、刀石)考试等级:童试:获取秀才资格的考试乡试:在省举行,中第者为举人会试:在京举行,中第为贡士殿试:先在保和殿复试后殿试,中第者为进士(二)、学制1.壬寅癸卯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和1904年“癸卯”学制合称)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并未实行。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癸卯学制: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实行,规定了学校系统,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制定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

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行的学制结构模式:三类三段2.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壬子”学制和1913年“癸丑”学制后者为前补充)壬子学制:1912年教育部《学校系统令》,教育期限设定为17~18年,共分三段四级癸卯学制:1913年教育部《中学校课程标准》、《小学校令》,具体规定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与癸卯学制相比优点:总修业年限缩短了三年;在相当程度上废除了男女两性受教育的差别;废除读经、讲经和毕业给科举出身,学制再形式上是平等的3.壬戌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1922年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案》,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学制体系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三)、西周国学乡学(理解)1.国学教育对象和等级:为奴隶主贵族子弟和乡学优秀人才,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德、行、艺、仪四方面,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诗书礼乐称为“大艺”为大学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为小学主要课程2.乡学教育对象和等级:为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规模简单只有小学一级教育内容:“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

(四)、三舍法来源:王安石熙宁变法太学的改革措施含义: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属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五、教育家教育主张(观点)(一)儒家、道家1.孔子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人的成长教育起着这决定作用,特别是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了受教育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关于教育的目标:通过教育培养贤士、君子关于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以前者为重。

后编成《诗经》、《尚书》、《礼》、《乐》、《周易》、《春秋》,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道德教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道德教育原则: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2.孟子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作用“得民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教育的目的:明人伦教育的内容: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和方法: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作用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教育对人的作用“化性起伪”把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教育的目的: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铄”首先,在“学”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其次,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且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和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学生学习态度和思想: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师的地位: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竭力倡导尊师当教师的四个条件:要有尊严,使人敬服;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违反师说;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1.道家老子庄子P63教育目地: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要教人悟道、认道、崇道教育的作用:不否认教育的作用,反对违背“自然”的教育老子三宝(填空):一曰慈,二曰俭(节制欲望简单朴实)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鲁莽不争而自来)教育原则:行不言之教(一)朱熹、董仲舒人性论(都是二者论述教育目的作用的理论基础)董仲舒P110理论背景:继承了先秦儒家通过人的本性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在人性论的问题上,他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