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17~18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稷下学宫:54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3、三纲五常:119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三舍法229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地位。
5、"有教无类":32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6、"学而优则仕" 33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它在理论上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7、“性相近、习相远” 31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重视教育,指的是众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
8、白鹿洞书院 215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
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畜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任江州刺史时在旧居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
南唐时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
朱熹、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
元代时毁于兵火,明代重建。
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
建国后逐步修整为白鹿洞书院文管所。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教育史ABC 448杨贤江著作,《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历史的著作;(1)论教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二、简答题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的改革实施371(以书上为准,请看书上)改革实践: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延揽各方人才;2.调整系科结构;3.改革教学制度,实施选科制;4.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5.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6.首招女生进入大学学习。
启示::1.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2.教授治校,以教学及学术研究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3.高校应当“学”、“术”分明,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与主攻方向;4.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选科制(学分制)。
2、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具体措施430 (加九大方针,加不加看你心情,时间多就加吧)“战时须作平时看”,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
第二,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原则下,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但应注意适当的比例。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个方面要求教育学生青年真诚一致地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在青年心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
3、书院的发展轨迹。
214、249、271、272(1)书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2)书院的发展:①宋代,这时书院开始萌芽,产生了著名的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②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③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④清代:更强调了经世致用,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4、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369①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其中,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独创,蔡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②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5、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430九大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6、明朝历事制度的具体措施246 (只有书上有,网上找不到,书上太多,姐打不动字了,246最后一段抄一抄就行)7、朱子读书法239一二三四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
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8、汉武帝三大文教政策107 一二三书上有很清楚明白,去抄吧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孟子提出的教学方法71 一二三四书上抄10、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47(首先、其次)参考答案一:(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参考答案二: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三、比较分析题1、韩愈和荀况的教师观193论师道、194四点、荀况77和78韩愈提出尊师重道1)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
儒学之所以衰弱到难以与佛、道相抗衡的地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师这一担负传播儒家思想重任的角色已经失去了往日神圣的使命感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荀况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2、比较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364、347参考答案一: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
到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