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7章-泌尿系统病理

第17章-泌尿系统病理


集合小管
肾的正常结构
正常肾的组织结构
正常肾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肾炎(nephritis)
是指以肾小球和间质的炎症性变化为特 征的疾病。
常见类型: 肾小球肾炎 间质性肾炎 化脓性肾炎 肾盂肾炎
一、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
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 其发病过程始于肾小球,然后波及肾小囊,
后期:由于病变部位结缔组织增生并形成疤痕组织, 肾质地变硬,体积缩小,肾表面呈颗粒状或呈地图 样凹陷斑,色泽呈灰白色,被膜增厚;不易剥离。 切面皮质变薄,增生的结缔组织呈灰白色条纹状。
(二)镜下变化
初期间质水肿,可见多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有时 有浆细胞、偶见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并伴有结缔组织 增生。
病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及肾球 囊内。
通常开始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变化为主,以 后在球囊内也出现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眼观变化
肾脏稍肿大,被膜紧张,容易剥离,肾 表面及切面呈红色。
大红肾:表面光滑充血,呈红色 蚤咬肾:表面出现散在的小出血点
皮质略增厚,纹理不清,肾小球呈灰白 色半透明的细颗粒状。
后期间质内结缔组织增生,肾小管由于细胞浸润和结 缔组织增生的压迫而管腔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 变性或脂肪变性,呈立方形或扁平形。肾小球体积缩 小,球囊壁因结缔组织增生而肥厚脓性肾炎 (suppurative nephritis)
化脓性肾是指肾实质和肾盂的化脓性炎症。 按病原菌的感染途径,可区分为血源性和尿
大红肾
急性肾小球肾炎镜下变化
急性增生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 膜细胞肿胀及增生。
急性渗出性:肾小球充血或出血,肾球囊内 蓄积有多量浆液、纤维蛋白和红细胞,因而 球囊呈现显著扩张 。
急性出血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呈强烈充血、 出血,毛细血管腔内透明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或脂肪变性,内含蛋白 液透明管型或细胞管型,肾间质轻度水肿出 血,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最后累及肾小管及间质。 肾小球肾炎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因病变常呈两侧弥漫性分布,故又称为弥漫
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原因
引起肾小球肾炎的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明 了,但一般认为与感染有关,是一种免疫性疾 病。其发病机理有以下几方面:
发病机理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抗原抗体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 物。90%的肾小球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
第二节 肾功能不全
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尿液的生成,一方 面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另一方面又重吸收 对机体有利的物质,如葡萄糖、水及电解质等,以 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当各种原因使肾脏的排泄及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不能排除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或不能重吸收水分 及电解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时,称为肾功能 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机体产生了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的抗体与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低膜结合而致病。
细菌或病毒的某些成分与肾小球基底膜结 合,形成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使其产生抗自 身肾小球基底膜的抗体,抗自身肾小球基 底膜抗体形成后,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 并激活补体,引起肾小球的损伤和炎症反 应。
病理变化
(一)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各类肾小球肾炎均可发展成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程可达数年之久。 眼观变化:双肾呈对称性缩小,颜色苍白,质 硬,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俗称皱缩肾。
慢性肾小球肾炎镜下变化
①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所属肾 小管萎缩、消失。
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收缩,呈“肾小球 集中”现象。
正常肾组织
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渗出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
(二) 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新月型肾小球肾炎 又称为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特征: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
成新月体为特征。
亚急性肾小球肾炎眼观变化
肾脏肿胀、柔软、轻度出血,色泽苍白或灰 黄,俗称“大白肾”。
泌尿生殖系统病理
• 肾脏 • 输尿管 • 膀胱 • 尿道
泌尿系统功能
• 排泄:代谢废物、毒物 •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
平衡 • 内分泌: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
素、前列腺素、羟化VitD3
肾 的 结 构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
血管球:有孔型毛细血管 系 膜: 系膜细胞、系膜基质
肾球囊:足细胞、囊腔、壁 层细胞
源性化脓性肾炎两种类型。
(一)血源性化脓性肾炎
化脓菌经血液转移至肾脏,首先在肾小球 血管网形成细菌栓塞,以肾小球为中心形 成化脓病灶。
病灶主要见于皮质,并同时发生于两侧肾 脏。
(二)尿源性化脓性肾炎 (肾盂肾炎)
化脓菌由尿道、膀胱、经输尿管而入肾盂, 首先形成肾盂肾炎。
进而由肾乳头集合管而进入肾实质形成化脓 性肾炎。
大分子量抗原抗体复合物常被吞噬细胞清除而不 损害肾脏。
小分子量抗原抗体复合物容易通过肾小球而排出 体外,也不引起肾小球损伤。
只有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复合物在血液循环中 保持较长时间,血液流经肾小球则沉积下来,结 合并激活补体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肾小 球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发病机理
抗肾小球基低膜性肾小球肾炎
③残存的较正常的肾小球呈代偿性肥大, 肾小管扩张。
二、间质性肾炎 (interstitial nephritis)
间质性肾炎是指肾间质发生以单核细胞 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原发性非 化脓性炎症。
(一)眼观变化
初期:肾脏肿大,被膜紧张,容易剥离。肾表面平 滑,表面及切面皮质部散在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头大 至米粒大的点状病灶,病灶扩大或相互融合则形成 蚕豆大或更大的白斑,呈油脂样光泽,称白斑肾。
肾脏被膜紧张,易于剥离,有时可发生粘连。 切面隆凸,皮质增宽呈灰黄白,有时可见有
散在出血点。 皮质与髓质界线清楚。
(三)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为肾小球间膜细胞增生,间膜基 底膜物质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并常断裂。
镜检: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重叠而间 膜物质增多,毛细血管丛呈分叶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