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整理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知识点整理●概述●肾小球肾炎(GN):简称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比较常见。

●分类●根据起因●原发性●继发性●一般所称肾炎是指原发性的肾小球肾炎●根据病变范围●弥漫性>50%●局灶性<50%●临床表现●尿异常:蛋白尿、血尿、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晚期出现)●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肾炎的抗原种类很多,分两类●外源性抗原●病原微生物●药物●异种血清●内源性抗原●肾小球抗原●非肾小球抗原●发病机理●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小球基膜抗原●植入性抗原●Heymann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病理变化●肾小球细胞增多●基底膜增厚●炎性渗出和坏死●玻璃样变和硬化●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原发性肾炎的分类和病理临床联系●病理分类●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征●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慢性肾炎综合征●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综合征●临床分类●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明显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并出现高血压。

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尿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衰●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综合征●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迁延不愈超过一年以上,缓慢发生肾功能衰竭。

为各型肾炎终末阶段的表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肉眼血尿(血细胞>1ml/L)●镜下血尿(每高倍镜>3个)●蛋白尿(>100ml/L或150ml/24h)●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又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病因: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变特点:以肾小球内cap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伴有多少不等的变质和渗出●好发年龄:多见于5~14儿童,成人少见●病理变化●肉眼观●大红肾●对称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蚤咬肾●肾表面和切面有散在出血点,如蚤咬状,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糊。

●镜下观●肾小球细胞明显肿胀与增生,使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腔狭窄。

严重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形成管型●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电镜●肾小球基膜外侧上皮细胞下有呈驼峰状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有散在的igG和补体C3沉积,呈颗粒状荧光。

●病理与临床联系●尿改变●血尿、管型尿、蛋白尿、少尿、无尿●水肿●首先见于眼睑,严重者见于全身●高血压●免疫学检查●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结局●>95%的病例常在数周或数月内痊愈●部分病人轻度蛋白尿和镜下血尿持续1~2年可恢复正常●1~2%的病人(多为成人0转为慢性病●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又称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或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特点:肾小球壁层细胞增生形成大量新月体形成●好发年龄:多见于青少年,本型较为少见●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二型●免疫复合物型●三型●免疫反应不明显型●病理变化●肉眼观●双肾肿大,苍白,表面常有点状出血●光镜下●大部分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

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肾球囊壁层呈新月体状或环状分布(细胞性新月体),上皮细胞之间出现新生的纤维细胞,纤维组织逐渐增多(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后新月体内细胞完全由纤维组织替代(纤维性新月体)●Goodpasture综合征(肾出血——肾炎综合征)●属一型快速进行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抗体与肺泡基膜发生交叉反应●临床表现:肾炎症状+肾出血表现●电镜●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可有裂孔或缺损。

内皮下或基膜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一型●线性荧光●二型●颗粒状荧光●三型●阴性●临床病理联系●血尿●少尿、无尿●高血尿●尿毒症●结局●与新月体多少有关,总体预后差●新月体<80%,预后稍好●新月体>80%预后较差●膜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起病缓慢,病程长。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中年●病理变化●肉眼观●“大白肾”:双肾肿大、苍白●镜下观●早期——改变不明显●后期——弥漫性的cap基膜增厚●电镜●基膜增生形成钉状突起,基膜外侧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免疫荧光●IgG、C3沿毛细血管壁呈不连续的颗粒状沉积,偶见IgM的沉积●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预后●1/4病例可自发缓解,无钉突时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钉突形成后则不敏感。

●40%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炎●又称脂性肾病,是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病变特点●肉眼:肾切面上见黄色条纹●光镜:肾小球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大量脂滴和玻璃样小滴●免疫荧光和电镜:弥漫性足细胞足突消失,无沉积物●诊断标准●足突消失也可见于膜性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故只有在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电镜下观察到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时才可诊断为脂性肾病●临床●水肿——最早出现的症状肾病综合征(选择性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少见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儿童——预后佳●成人——治疗后易复发●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局灶性、节段性分布,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塌陷、玻璃样物沉积、肾小球硬化。

●电镜●系膜基质增多,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荧光●IgM、补体C3沉积●临床●为肾病综合征,半数10年内发展为肾衰,预后差。

儿童预后较好。

●膜性增生性肾炎●病变特点●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基膜不规则增厚●电镜●一型●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二型●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沉积●临床病理联系●血清C3降低,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少数为血尿和蛋白尿●预后●病变重,进展快,50%病例在10年内出现肾衰●系膜增生性肾炎●病变特点●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光镜:系膜细胞增生伴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但管壁不增厚。

●电镜:系膜增生+电子致密物沉积●荧光:IgG、IgM、IgA、C3沉积●临床●青年好发●以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为主,少数为肾病综合征●一般预后好,2~3年内好转,少数发展为慢性●IgA肾病●全国最常见的肾病类型,我国大约30% 机制不明,呼吸道炎症时,黏膜IgA合成增加并在系膜区沉着●临床:复发性●肉眼:血尿为主,蛋白尿轻。

少数为肾病综合征,多见于儿童和轻年●荧光:系膜区单纯性IgA(++)沉积,为本病的特征及诊断依据●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种类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病理类型●病变特点: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好发年龄:多见于成人。

25~30%的病人无肾炎病史●光镜●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和玻变,肾小球相互靠拢(称为肾小球集中,为慢性肾炎的特点)●残存的肾单位代偿肥大,表现为肾小球增大,肾小管扩张,管腔内有各种管型●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肾细小动脉硬化●临床病理联系●尿改变●早期: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晚期: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贫血●结局●早期:合理治疗,可以控制发展●晚期:预后极差●慢性肾衰——尿毒症(主要死因)●高血压——心衰,脑出血●抵抗力降低——并发感染而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细菌感染(G-菌)●大肠肝菌60~80%●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肠杆菌、葡萄球菌●感染途径●血源性感染●少见,由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葡萄球菌最多见●双肾可同时受累,病原菌先侵犯皮质再由髓质蔓延到肾盂●病原菌——感染灶——血流——肾——皮质——髓质——肾盂●发病机制●大肠杆菌在尿道内生长●细菌对尿道粘膜上皮的粘附力强●尿道插管,膀胱镜检——细菌进入●女性尿道短,缺乏前列腺液中的抗菌物质,激素的变化有利于细菌对粘膜的黏附等——女性比男性多发●尿路梗阻——细菌滞留而繁殖●正常:膀胱的排泄,膀胱粘膜产生分泌型IgA抗菌——清除病原菌●返流●输尿管开口异常,先天缺失、变短,憩室——膀胱内压升高,尿液返流入输尿管——肾盂——肾盏——肾乳头——肾实质——肾内返流●病理变化●肉眼●单侧或双侧,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可见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环绕,切面肾髓质内有黄色条纹,并向皮质伸展,肾盂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表面可有脓性渗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