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两种含义:•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
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
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一般来说,所得课税只产生收入效应,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较小,商品课税也因税种和税率的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避免重复课税的税种和税率档次较少,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较轻。
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所以称为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这种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参见图8—1。
图8—1税收的超额负担图8—1说明的是一种商品的市场,D是商品的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
征税前的均衡点是E,产量为OG,价格为OB。
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I的从量税,供给曲线S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T,税后均衡点为F,产量减少至OH,价格上升至OA。
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I(销售量)乘以IF(税率),即ACIF的面积。
消费者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ABEF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BCIE的面积。
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IEF的面积,显然大于政府的课税收入(ACIF的面积)。
二者的差额FIE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
这说明,纳税人的负担不仅是向政府纳税ACIF,而且因政府课税带来价格上升导致产量(消费量)的减少,即带来纳税额之外的超额负担。
这里的税收超额负担理论,以消费者剩余为根据说明了超额负担扭曲了课税商品与其他关联商品的消费选择。
对此,我们提出减少超额负担的三种方法: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对所得征税。
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经过若干次的转嫁后必定要找到一个不能再转移的最终税收负担者,这个过程就称为税收归宿。
–法定归宿:税法上规定的应纳税款的承担者。
只有一个。
–经济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
可能不只一个。
税收转嫁:纳税人将所纳税款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实质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再分配过程。
–税收转嫁将纳税人分解为名义纳税人和实际纳税人。
–税收负担是运动的。
纳税人为税负运动的起点,负税人为终点。
–税负转嫁是一个经济过程。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通过价格运动实现的。
转嫁方式:前转,后转,散转,消转,税收资本化转嫁规律:--商品价格变动是税收转嫁变动的条件。
–价格自由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前提条件。
–课税后—价格提高—转嫁可能价格不提高—没有转嫁的可能–价格增加﹤税额:税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价格增加﹥税额:不仅税负转嫁,卖方还获得额外受益;–价格增加﹦税额:税负由买方承担。
– 2 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程度的约束条件。
–需求弹性小, 税收易于转嫁;大,税收难于转嫁。
–供给弹性大,税收易于转嫁;小,税收难于转嫁。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 3 税收转嫁受课税范围和课税对象的影响。
–广,易转嫁–(1)课税范围–窄,难转嫁––所得课税,难转嫁–(2)课税对象的性质–商品课税,易转嫁– 4.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包括:(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如对个人财产和劳动所得课征的税收一般只能降低个人的消费水平,无法转嫁出去。
对各类企业课征的法人所得税尽管存在转嫁的渠道,如提高本公司商品的售价,降低或延迟增长雇员的工资或增加劳动强度,以及降低股息和红利等等。
但这些渠道并不畅通,或者会受到企业雇员和股东的强烈反对,或者受制于社会供求关系变化情况,所以都难以实现。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社会中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竞争状态中,商品价格的确定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可灵活调整生产数量,最终得以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出去,因而所纳税款完全可以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可行性较小,从而难以控制价格水平,税负转嫁困难。
同理,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最终决定于卖方,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税负转嫁;但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买方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税负转嫁比较困难。
如果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则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则往往由供给和需求两方共同负担税款,税负转嫁只能部分实现。
在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下,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可用图8—2和图8—3来表示。
图中的符号S代表税前供给曲线,S′代表税后供给曲线,D代表需求曲线,P 代表价格,Q代表供给或需求量。
图8—2是说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情况下税负转嫁和归宿的情况。
由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后的购买者支付价格由P1上升到P2,供给者所得价格由P1下降到P3,P2-P3为全部税收,且P2-P3=(P2-P1)+(P1-P3)。
这时税收由购买者和供给者共同负担,即消费者负担P2-P1,供给者负担P1-P3,说明由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收的大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负担,小部分由供给者本身负担。
图8—3则说明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条件下税负转嫁和归宿的情况。
由于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后的均衡价格由P1上升到P2,P2-P1为购买者承担的税收,供给者所得价格由P1下降到P3,P1-P3为供给者承担的税收,说明由于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收的小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而大部分由供给者本身负担。
图8—2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税负转嫁图8—3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税负转嫁必然引致商品价格的升高,若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转而代之,从而使税负转嫁失效。
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因为垄断性商品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占有独占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基本上掌握价格的控制权,提价转嫁税收的能力强。
竞争性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价格,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较弱。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从量课税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面积、体积征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纳税人担心转嫁税负得之者少失之者多。
从价课税条件下,价格随税负转嫁而上升,购买者不易察觉,相对说来比较容易转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