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彩色电视色度学基础

第一章彩色电视色度学基础


VY(λ)
VG(λ)
VB(λ) VR(λ)
500
600
700
波长/nm
3、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人眼分辨景物细节的 能力;
3、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人眼对被观察物上两点之间能 1 分别的最小视角θ的倒数,即分辨力=

d h
θ
l
θ与d和l相关,其中d表示能分辨的两个相邻点的最近
距离,l表示人眼到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

4、人眼视觉惰性
◆人眼的视觉惰性:人 眼对于一定的光亮有 一定的视觉暂留的特 性。t2~t3 为视觉暂 留时间 ◆中等亮度刺激下, 正常视力的人视觉暂 留时间为0.1s
光 脉 冲 亮 度
t 人 眼 视 觉 亮 度
t1
t2
t3
t
◆临界闪烁频率: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 重复频率。(约为46Hz,大于48Hz图像 就足够清晰)
3、卫星广播电视的出现
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实验 1963年,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同步通信 卫星“同步二号”
4、数字电视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字电视广 播标准,如欧洲的DVB系统、美国的ATSC 系统、日本的ISDB系统等。
三、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彩色电视发展
1938年,德国人弗莱彻西格提出三枪三束彩色 显像管设想; 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 束彩色显像管; 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
2、彩色电视发展
1967年前联邦德国正式开播PAL兼容制彩色 电视;同年,法国和前苏联开播了SECAM 兼容制彩色电视。 1972年,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 彩显管,至此,彩色电视发展日趋成熟。
6000k 5000k 4000k 3000k
0
500nm
1000nm
1500nm
2000nm
☻色温:在可见光谱内,光源的光谱于某温度的绝
对黑体辐射的光谱一样时,则该绝对黑体的温度 称为该光源的色温,单位为K。
光源 油灯 蜡烛 月亮 日出后及日落前太阳光 中午太阳光 下午太阳光 阴天自然光 晴朗的蓝天 色 温/K 1900~2000 1900~2000 4100 2200~3000 4800~5800 4000 6400~6900 8500~22000 光源 白炽灯(10W) 白炽灯(40W) 白炽灯(100W) 白炽灯(500W) 日光色荧光灯 冷白色荧光灯 暖白色荧光灯 普通高压钠灯 色 温/K 2400 2700 2750 2900 6500 4300 2900 2000
3、配色方法(相加相减混色)
★相加混色法(时间、空间、生理)
☻时间混色法:三种基色轮流投射到某一表面, 轮换时间足够快,利用人眼视觉惰性,得到 相加混色的效果 (顺序制彩色电视基础)
☻空间混色法:利用人眼空间分辨力有限的特 性,将近距离三基色发光点看成相加混色。 (同时制彩色电视基础)
400
500
600
700
波长/nm
V(λ)为相对视敏度
2、人眼的色度视觉

假设人眼有3种锥状光敏细胞,分别只对 红、绿、蓝色光谱能量的刺激产生视觉反 应。相对视敏函数曲线 VR(λ)、VG(λ) 、 VB(λ)
(1)VR(λ)、 VG(λ) 、 VB(λ)最大值分别在 光谱的红、绿、蓝区 域; (2)某一单色光,波长值 可处在1、2、3条曲 线之下,一束入射光 入人眼,3种锥状细 胞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黄光能激励红、绿 光敏细胞,产生黄色 感觉;
2、三基色原理:
重要
(1)、三基色必须是相互独立,即任何两种 基色都得不到第三种基色; (2)、将三基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引起 各种不同的彩色感觉,可以得到自然界 中的大多数颜色; (3)、合成彩色的亮度等于构成该混合色的 各个基色的亮度之和; (4)、合成彩色的色度由三基色分量色度的 比例决定 。
目前,我国电视国内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记录、 梳理、总结、分析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 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史书 )
数字化
两极 化
装饰化
多频 道化
卫星化
现代电视技 术发展趋势
新材料化
系列化 日视化
高清 化
立体 声化
第一章 彩色电视色度学基础
1.1
光的性质 人眼的视觉特性
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本节将主要介绍人眼 亮度视觉特性和色度视 觉特性;人眼的分辨力 以及视觉惰性
电信学院
☻人眼的亮度视觉特性:人眼对不同颜色的 光的亮度感觉不一样; ☻同一波长的光,当其强度不一样时,给人 的亮度感觉也是不相同的; ☻人眼的视网膜由大量光敏细胞组成,按其 形状分为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夜晚 视觉,由杆状细胞起作用,白天视觉过 程主要由锥状细胞起作用)。
1927年,法恩斯沃思成功用电子
技术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 器上,这是公认的电视诞生标志 !
1936年贝尔德电视公司在英 国开始了电子方式的黑白 电视广播,从此电子电视 的时代开始了。
1957年的电视机 法国
2、彩色电视发展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 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fc=a㏒Lm+b Lm为光脉冲亮度(坎/米 2), a、b为常数9.6、26.6 ◆当重复频率>临界闪烁频率;人眼感 觉不到闪烁,其亮度为光脉冲亮度平 均值。
◆影响临界闪烁频率的因素:光亮度、 亮度变化幅度、明亮时间的占空比、 观看者离画面的距离、环境条件
◆临界闪烁频率是隔行扫描电视系 统设计依据
上节知识回顾 可见光谱 光的特性 色温及标准光源 人眼的亮度和色度视觉 人眼的分辨力
人眼视觉惰性及临界闪烁频率
1.3 色度学基础
本节将主要介绍彩色三要素、三 基色原理;如何对颜色进行度量
和表示以及亮度方程的表示方法
电信学院
1.3 色度学基础
1、彩色三要素:亮度、色调、
色饱和度,其中色调和色饱 和度合称色度。
相 对 视 1.0 敏 度 0.8 VG(λ)
VY(λ)
0.6 VB(λ)
0.4
VR(λ) 0.2
400
500
600
700
波长/nm
(3)两种光谱成分不同的 相 光,只要3种锥状光 对 1.0 视 敏 敏细胞对它们的感觉 度 0.8 相同,则主观色彩感 0.6 觉就相同。 0.4 (4)不同颜色的光对三种 锥状细胞刺激量不同, 0.2 产生的彩色感觉不同, 400 从而人眼能分辨出五 光十色的色彩。
d 60 3438 d 2 l 360 l

通常情况下, θ =1′~1.5′
★ 影响分辨力的因素:
(1)、最小视角取决于相邻两视敏细胞间距,即人 的视力 (2)、景物细节的亮度,如果亮度过高,分辨力不 会增加 (3)、景物细节的相对对比度,景物亮度与背景越 接近,分辨力越低 (4)、被观察物的运动速度,运动速度越快,分辨 力越低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比黑白细节分 辨力低,这是大面积着色原理的依据。
细节色别 黑白 黑绿 黑红 黑蓝 红绿 红蓝 绿蓝 90 26 40 23 19 相对分辨力% 100 94
4、人眼视觉惰性
当一定强度的光突然作用于视网膜时, 不能在瞬间形成稳定的主观亮度感觉, 有一个短暂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 视亮度由大到小,达到最大值后有降为 正常值; 当光消失后,亮度感觉不能瞬间消失, 而是接近指数函数规律逐渐减小,这种 特性称为视觉惰性。
色度学基础
1.2
1.3
电信学院
1.1光的性质
本节将主要介绍光的 性质;以及人眼的亮度 和色度特性、分辨力、 视觉惰性等
电信学院
1.1光的性质
1、可见光谱
☻可见光谱:人眼能够感觉到的可见光谱集中 在5×1014 Hz附近的一个很窄的光谱范围内, 波长为380~780nm。
2、光的特性:
(1).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有限; (2).不同波长的光呈现的颜色不同,随波 长由长到短颜色依次为:红、橙、黄、 绿、青、蓝、紫; (3).只含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含两 种或两种以上波长的光称为复合光; (4).太阳发出的光包含了所有的可见光, 若用三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
3、标准光源:
☻绝对黑体:能完全吸收入射光的物体; (不反射光、也不透射光),其所辐的光谱与它的温 度密切相关。(温度升高,绝对黑体光谱蓝色成分 升高)
3.0 可见光区
由图看出,随 着温度的增加 ,绝对黑体辐 射能量增大; 其功率波谱的 峰值向短波方 向移动。
相 对 2.0 辐 射 功 率 1.0
1.电视的诞生
1883年圣诞节(一说为 1884年),德国电气工程 师尼普柯夫(P.Nipkow) 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 盘”用机械扫描方法,作 了首次发射图像传送的实 验。每幅画面有24行扫描 线,图像相当模糊。
1、电视的诞生
1925年,英国的贝尔德(J.L.Baird),发 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 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扫描线,扫描器每 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有2 英寸高、1 英寸宽。 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 和接收电视的表演,开创了电视技术研 究的先河!
一、电视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 的发明之一
1.电视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变革中影响最 大的研究成果; 2.电视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最先进研究成 果的集合体:
现代电视技术集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学、 电磁学、材料科学、卫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色度 学、人类视觉科学等多学科成果于一身的综合性技术
二、电视技术发展历程
1、人眼的亮度视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