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传大众传播学复习经验分享前两天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出了预录取通知,2016年的考研历程算是正式落下帷幕了。
很幸运以初试第一、复试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北大的传播学学硕(大众传播方向)。
我自己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受惠于之前师哥师姐们的经验帖,很多帖子我都打印了下来,时常翻看。
如今我得偿所愿,也希望能写一点东西,给接下来的考生同学们提供一点建议。
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应该一直传承下去。
关于考研过程和感悟这些,我已经在知乎的一个回答里写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我想重点说的,是关于北大传播学考研要看的书目。
这个之前很多学长学姐都写过,我也是按照他们的指导去看书的。
当然北大传播学的考研风格一直有变,一些旧的书籍已经可以退出舞台,另一些新的内容需要添加进来了。
我根据自己看书的经验和考试中所感受到的变化趋势,在这里给大家建议一下,该看哪些,不该看哪些,哪些需要详细地看,烂熟地背,哪些仅仅了解就可以。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符合大家的实际情况,大家略做参考吧。
核心书目:传播学教程(二)郭庆光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详实而全面,系统而扎实。
对于初学传播学的同学来说,非常有帮助。
当然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批判学派几乎等于没有提到,介绍的一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考到的可能性等于零。
所以这本书既要好好看,又要有选择地看,选择的方法,就是对照真题。
真题考过类似的知识,就一定要细细看,认真了解。
真题从来没有考过的,大概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就行了。
它虽然适合打基础、建框架,但是说实话,跟北大的考试风格还是差蛮远的,要是说对考试的针对性,许静的那本要好很多,毕竟是本学院老师出的教材。
传播学概论(二)许静这是北大新传院许静老师出的教材,应该也是北大唯一一本传播学教材了。
所以这本书在后期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郭庆光那本。
包括今年的试题就考到了“言语行为”这个概念,许静的书里就有。
有空可以翻翻这本书里的课后问题,数一数历年来一共考过多少道,你就会理解这本书到底有多重要了。
后期我专门手打了一本笔记,把这本书里重要的知识点、课后题都整理了一遍,收获很大,除了前面那道言语行为的题,我根据这本书整理的一道“新媒体对于国际传播的影响”还押中了今年的复试题,被我自己抽到了。
当然我不推荐大家押题,但是了解学院老师关注的问题以及出题的方向还是很有必要的。
那本笔记回头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参考一下。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说实话,这本书比前面两本都难懂,但是也比它们好。
我是刘海龙老师的粉丝,他的这本大作可谓令人折服。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大众传播方面几乎所有重要的问题,兼具深度和广度。
很多问题也是北大很喜欢考的。
尤其是关于批判学派的梳理,实在是晓畅明白,比李彬那本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可以说,这本书你能看懂多少,就说明你的水平有多少。
当然并不是说你抱着这本书一直看到天荒地老就行了。
而是看一遍这本书,再看看别的书,回头再翻一遍,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其实根本没有理解到位。
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非常美妙,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
当然,由于难度稍大,有些太偏僻的知识点就没必要死抠了,那样也没有必要。
怎么判断什么知识点偏僻不偏僻呢?跟上面说的同理,看真题。
真题就是风向标。
传播学史,罗杰斯这本书之前北大考过真题,应该是人人必看的。
其实就算没考过真题也应该好好看看。
罗杰斯对于传播学学术史的梳理还是很权威,很细致的。
对于大家理解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和一些重要的理论也是有帮助的。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比清华出的《基础,争鸣与未来》要好,后者太杂了,而且很多专业术语翻译的更主流用法也不大一样,可以作为《传播学史》的补充,有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要不然的话就看罗杰斯这本吧。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拿来背,可以直接当成答案用在答题中的。
其他的书是帮助大家理解,是一个厚积的过程,而这本书则是非常应试,可以帮助大家薄发。
尤其适合最后阶段的背诵。
话说这本书的编者黄典林老师也给我们上过课,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厉害的老师,这本书整体的质量也是很有保证的。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定年头了,里面的真题都是2005年的,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版(目前貌似是第二版)。
当然这个版本已经很够大家用了。
网络传播概论(三),彭兰彭兰姐姐也是我的女神。
不得不说人大新闻真的很出人才,当初在北大与人大之间纠结,很大程度上是舍不得人大的这么多男神女神们。
这本书里关于技术的那些介绍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不必深究,有些实务性质的内容,mjc看看或许有帮助,学硕更多的是看下半编:理论部分。
尤其是最后几个传统理论再网络中的发展,以及网络与公共领域、公民社会这些事物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传播学所关注的“大问题”,也是北大老师们非常感兴趣的课题。
这些问题,在彭兰这里都回答得非常好,多读几遍,不仅仅是答题,你的整个思路和眼界都会开阔很多。
也许对于飞速发展的网络传播来说,这本2012年的书有些老旧的,但是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基础都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斯道雷前面说的这些书,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太多关于批判学派的内容。
然而北大新传的老师是很具有批判性的,尤其是像王维佳,这位刚刚来北大不久,非常活跃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有没有发现今年传播学的试卷王维佳的色彩很重啊?)。
还有其他一些老师,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批判学派很重要就是了。
批判理论学起来挺难,因为涉及到很多哲学、社会学的内容,不大好理解。
但是其实它学起来也容易,一本很好的教材就会把他们梳理得非常清楚。
上面这本就是。
虽然之前有经验帖说过,一般译注不太适合考试,但这本是个例外,相比之下陆扬、王毅那本就太偏向哲学和文化研究了。
建议大家在看过刘海龙对于批判学派的梳理之后,再好好看看这本书,相信你对批判学派的东西就比较有谱了。
这两个部分可以反复交叉看,相当有用。
如果在这基础上还有时间和兴趣,也不妨看看陆扬王毅那本,逼格更高,也更深入。
对了,这本书里面也有一些比较生僻的东西,其实不用太了解。
比如齐泽克和精神分析的内容,八百年都没有考过,而且非常艰深,可以不用管了。
判断生僻与否的标准除了真题,还可以参见刘海龙的梳理。
刘海龙没怎么提的,就可以不太用管。
重要书目: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大格局。
它挑选出了一些大问题,然后介绍了各个学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非常能启发人。
如果读完许静的书,再读这本,你就会发现许静受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内容都是直接从这本书里摘录的。
就它的价值分布来说,总体上前面更重要,后面就越发递减了,最后几章我都感觉字虽然很多,但是好像什么都没说,大家读到特别扯淡的地方,就跳过好了。
这本书也挺厚的,有500页左右吧。
但是啃下来的话价值也是很大。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今年传播学试卷的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原来占据很大比例,去年出了100分的传播研究方法部分,今年全部取消了。
不用说,这是因为新传院与新媒体研究院分离导致的,原来出方法题的老师们都走了。
今年的复试也没考方法。
所以长期来看方法重出江湖的可能性也是不大了。
当然,学一些研究方法备着总是不错的,万一再出一些小题,也不至于干瞪眼。
而且学了研究方法对于理解那些著名的研究和理论也是很有帮助的,建议还是看看吧,不用深究就是。
尤其是后面数据分析那些,绝对不会考的。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这本书我觉得可以跟风笑天那本并列,大家可以选看一本。
这本的特点就是它专注于大众传播研究,相对于风笑天来说更有针对性一些,而且对于定性研究方法的介绍很有见地,很多地方还介绍了传播学理论和历史的一些知识,个人更推荐一点。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恩,吴靖老师翻译的一本书,主要还是偏批判一点的。
很重要,之前也出过很多题,需要重视。
文本、机构两部分很重要,写得也很好,后面受众那部分有点水,大家将就着看吧。
众声喧哗,胡泳胡泳老师的博士论文,客观地说为了篇幅,有一些注水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开篇对于公私之辩的梳理,最后一章对于中国当下情境的分析,让这本书总体上还是对得起它的酷炫的名字的。
一些知识点比如“政治慎议”之类的也是蛮重要,可以记一记,整理整理。
其他的部分就翻翻看吧。
建议放到稍微后期一点,跟胡泳老师的论文一起看。
要关注胡泳老师最近的研究兴趣,今年传播学出题的另一个重镇就是他了。
我是挺想选他的,也读了他很多论文,这一点对我的考试也是帮助很大。
传播学引论,李彬这本书对于零基础起步的同志们来说,更有趣味一些,可以拿来入门,这应该是它最大的价值了。
但是我真心觉得作为一本教材,它东拉西扯的东西实在是过多了,干货反而寥寥。
它所介绍的东西,在别的书里都有,犯不着专门再去看它。
所以看不看在于大家自己权衡了哈。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这本书很好啊。
胡翼青老师现在也是新一代的学术才俊,对于传播史的研究格外有一手。
这本书虽然是他的学生一起合著的,但是整体质量还算过硬,而且体例分明,对于传播学建立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很多学者都有很翔实的介绍,而且还介绍了很多批判学派的学者。
这对于罗杰斯那本是个很好的补充。
这是本新书,之前没人推荐,今年我推荐一下吧。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克莱舍基胡泳老师翻译的书。
它的核心在于介绍互联网时代大家是如何组织起来去完成一些事情的,介绍了像科斯地板、幂律分布之类的跨学科知识。
对于大家理解赋权、共享经济这些概念都很有帮助。
比专门性质的《大数据时代》这种更好,是可以反复看的书。
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师曾志,胡泳说白了就是师曾志老师和胡泳老师两个人的论文集,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卖得还挺贵的。
然而绝对是物有所值。
两位老师都是新传院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关注的东西,都是出题的大热点。
今年大传专业二的很多考题内容都是来自这本书。
好好看吧。
当然,还是那句话,有些太艰深的地方就放过吧,不要为难自己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6),陈力丹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本人大老师出的书,内容主要是考前一年热点的书,却与北大老师的关注点如此相符。
可能这就是一代执牛耳者的影响力与洞察力所在吧。
每年都会出一本,然而今年陈力丹老师退休了,不知道会不会继续出,大家关注一下吧。
干货还是很多的,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程曼丽等到了后期,说实话,研究老师比读书更重要了。
因为老师所出的题,一定是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定会在自己的论文中体现出来。
要把老师的重要论文都找到,筛选出有干货的,好好读。
答题遇到没有思路的时候,或者是不知道该持怎样态度的时候,尽量向老师的思路和态度靠拢。
这九本书,第五辑不看,太水的文章不看,早期的文章可以仅作了解,重要老师的文章重点看。
我自己整理了一些老师论文,有空我都给整理成文件夹附上来吧,可以略作参考,毕竟这已经是截止到去年老师的研究状况了,今年的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