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明宫古遗址与文物保护

大明宫古遗址与文物保护

大明宫古遗址与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古今对话【摘要】古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今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

【关键词】大明宫古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

一、古时候的大明宫:大明宫复原图大明宫,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象征;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位于西安城北的龙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

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

唐末战乱,大明宫于公元904年毁于战火。

期间共有17位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

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凡尔赛宫的3倍,北京故宫的4倍,克里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白金汉宫的15倍,拥有50多座殿堂和阁楼,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唐大明宫法国凡尔赛宫北京故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法国卢浮宫英国白金汉宫大明宫 - 建筑布局大明宫在唐朝三大宫中规模最大,建筑布局以丹风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门为南北轴线,官厅、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四五十所分布于东西两侧。

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高大雄伟的含元殿为主体,面朝宽阔的丹凤门广场,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举行。

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朝廷各重要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其左右,为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

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紫宸殿是紧连后宫的便殿,官员召人此殿朝见亦称“入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1、丹凤门:丹凤门复原图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

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

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

肃宗至德二年(7 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

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2、含元殿:含元殿复原图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

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它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

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

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

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则临此殿听政和举行朝会。

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上图是根据杨鸿勋先生复原方案制作的含元殿模型。

3、宣政殿:宣政殿复原图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

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

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

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4、紫宸殿:紫宸殿复原图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

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二、今大明宫古遗址: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

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

以文化大策划和超前规划为先导,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带动,以组织大型城市运营商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以“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努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西安的示范新区,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积累城市整体拆迁与开发建设的新经验。

建设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遗址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创造规划和建设的国际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经济与社会、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未来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间形态上形式“一心两翼三圈六区”的基本格局:大明宫遗址规划鸟瞰图大明宫遗址规划总平面图一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两翼:以火车站北广场为轴心,沿陇海线形成东西两大城市改造板块;三圈:形成未央路、太华路、北二环三个商业圈;六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商务核心区、改造示范区、中央居住区、集中安置区等六个功能区。

1、丹凤门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属于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

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但破坏比较严重。

门道地面、隔墙上多发现有火烧痕迹,堆积中还出土了许多烧流的砖瓦结块,表明丹凤门应毁于唐代晚期的一场大火。

址堆积中出土的遗物多为长方形砖,还有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琉璃瓦、鸱尾、铁泡钉、白瓷片等。

其中,带字款的砖瓦、带“官”字款的白瓷碗以及琉璃瓦等最为精美。

2、含元殿遗址:含元殿位于西安北郊龙首原南端的高岗之上,包括大殿、两阁、廊道、大台、龙尾道和殿前广场,总面积约70,000平方米。

高台重叠、宫阙对峙、殿阁、雄伟。

现地面上夯土大台、两阁、廊道等仍存,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3、宣政殿遗址:宣政殿,位于含元殿正北,相距300米。

据钻探得知,殿址东西长近70、南北宽40余米,殿址两侧亦有东西行的宫墙,与含元殿的形式相同。

此殿址的两端,已被后来掘土扰乱,所谓东、西上閤门的遗址,未能寻得,可能已被破坏无存。

以南至含元殿之间的一段底层扰乱的较甚,有的遗址只存片段的夯土,已看不出形制。

在宣政殿南130米处,有些小片的夯土基址,但多已断续不接,疑宣政门址或在此处。

西侧的底层保存较好,还有南北向的夯土墙(宽2米左右),向南直与含元殿西侧的宫墙相接,沿此墙的东边并有小型夯土基址多处,所谓月华门及宣政门西侧的“兴礼门”(或作齐礼门)等可能即在此墙之间。

4、紫宸殿遗址:按《唐六典》等书的记载,”宣政之北有紫宸门,门北为紫宸殿“。

他们的夯土基址已经找出,其位置与记载相符,惟基址的西部解放前已破坏无存,仅东部残存一部分。

紫宸门南距宣政殿仅35米许,其西端有向西去的墙址一段,东边被破坏,已无墙址的痕迹。

紫宸殿在紫宸门以北60米处,南至宣政殿95米余,此殿破坏的最多,仅东边残存一部分夯土基,西边仅有片段的夯土基,已不衔接,殿基南北宽近50米。

这一带的砖瓦堆积最多,按其位置来看,无疑是紫宸殿之基址。

三、古今传承、古遗迹考古挖掘中的文物保护大明宫国家遗址在规划设计和文物保护方面秉承的理念是既要解决大遗址保护展示等多种难题,又必须满足“丝绸之路”申遗的要求,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启动之初,根据“文物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基本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和大遗址保护“从传统的专业性保护到社会性保护、从单一的行业性保护到政府性保护、从被动的限制性保护到主动的引导性保护”的思路,本着体现文物及其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

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不会对遗址本体有任何破坏。

出发点就是要保护遗址、传承文明。

因此,我们所有的建设都是在经过认真考古勘探之后,确定没有遗址、遗迹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经过专家论证,确保不会对遗址本体造成破坏。

有损遗址的设计方案,即使再好,也不会采纳,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

1、丹凤门遗址保护:丹凤门遗址,采用轻钢结构,在原遗址上加了一个保护罩,轻钢结构基点距离遗址还有一段距离,确保遗址不受到破坏。

丹凤门外装修色彩选用从上到下全部为淡棕黄色,近于黄土与木材的色彩。

目的是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宏伟端庄的风格,又区别于一般仿古建筑,如灰瓦白墙会误导游客,采用色彩上浑然一体高度抽象的手法,赋于这座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以雕塑感和现代感,使它成为一个现代的保护展示厅。

2、含元殿遗址保护:现在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并不是遗址本体,而是为了保护遗址后来修建的“保护壳”,它不能算作是一座建筑,只是一种遗址的保护展示形态。

含元殿基台下属于四级湿陷性黄土,即稳定状态最差的土质,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

但是由于遗址保护工程的需要,在工程设计中采取了传统工艺,没有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混凝土框架支护结构,而是采取在夯土上直接覆盖新的夯实黄土的方法进行施工。

这种保护方式的好处在于完整地保护了遗址本体,又从外观上展示了遗址的雄伟气势,不足之处就是遗址保护砌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弱,比较容易出现裂缝、凸起等情况。

3、紫宸殿遗址保护:紫宸殿遗址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夯土层进行修复,加固,确保遗址能够传承下去,这种保护展示手法,既具有东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也有国际大遗址保护的先进经验。

紫宸殿遗址,是在地面以上做了隔离层,这个项目首先利用树木,修剪出紫宸殿的意象,通过轻钢和原木勾勒出宫殿轮廓,形象非常丰富。

这种轻钢与树木结合的展示设计,在遗址保护展示历史上也很少见。

4、大片绿地对古遗迹的保护:大明宫遗址是中国传统的土木建筑遗址,下面是夯土层,上面建筑已荡然无存。

这样的建筑如果想要复原就必须开挖发掘,这对遗址的伤害是毁灭性的,当然遗址也就不存在了,大片的绿地也是一种展示方式,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工作将会持续50年甚至100年,所以,所有的规划设计、建设都必须建立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