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一)背景唐大明宫为唐长安城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历时近30年建成。

唐代21代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主政,前后延续270年历史。

唐天祐元年(904年),昭宗迁都洛阳,大明宫被人为摧毁,至此成为一片废墟。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龙首塬上,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遗址主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

唐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之一,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大明宫遗址现代考古始于上世纪初叶。

现已探明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和形制,钻探出9座宫门遗址,37座建筑遗址,以及大部分宫墙和夹墙遗址,并重点发掘了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玄武门、重玄门、右银台门、丹凤门等多处遗址,完成了麟德殿、含元殿遗址单体保护工程。

唐大明宫遗址目前虽有建筑及农田占压,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古代宫殿遗址之一。

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启动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项目。

本规划为是基于唐大明宫保护规划所制度的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

其建设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科学的方法,高起点起步,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21世纪世界先进水平及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开发的示范性工程。

(三)规划建设原则1.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进行规划建设。

2.坚持依据中国文物考古与保护准则,进行考古、保护、展示及建设。

3.坚持按照考古工作优先的原则安排规划建设程序。

4.坚持保护遗址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切实保护遗址永续存在。

5.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项目。

6.坚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保护和管理文物。

(四)范围规模及分区根据唐大明宫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结合城市规划,以及文物保护、展示与管理工作需要,确定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面积为3.8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面积约3.28平方公里。

(五)考古规划要点考古工作是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基础,也是保护展示与示范的基本内容。

考古工作的目的是准确、细致地探明唐大明宫遗址的范围大小、宫内各种建筑、道路的分布和特征,为文物保护、展示和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充实的考古资料。

重点是探明唐大明宫的整体格局、道路系统、建筑遗址分布以及建筑性质等。

考古工作应控制总体发掘规模,优先使用无损伤考古方法,为后世持续研究留有余地。

考古现场及考古过程应尽可能对游人开放。

(六)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是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必须以考古及历史研究为基础,考古先行。

任何文物保护方案,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可行的保护方案。

文物保护应体现文物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不损害文物及其环境为根本原则。

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完整保护。

遗址的自然地形属于整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对部分已经破坏了的地形,应考虑适当修复;宫门与宫墙是显现唐大明宫整体规模及格局的重要内容,对尚存遗址必须予以妥善保护,对完全破坏的部分也要通过标识及景观控制等手段,保护并显现其完整性。

宫门的保护方案必须协调遗址公园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出入口和道路设置应兼顾历史环境和城市交通。

宫殿区为遗址分布密集区,必须以科学分析论证为基础,实施适当的文物保护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

殿前区和宫苑区为大明宫内的历史环境展示区,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历史环境和植被。

在进行详细深入的现场调查和鉴别的工作基础上,对园区内非唐代的历史遗存,若存在文化价值及利用价值,且对唐大明宫遗址基本格局和主要文物遗址不起干扰和破坏作用者,同样应当予以保护和利用。

文物保护设施所用的工艺、材料应明确区别于遗址本体,要防止历史混淆。

鉴于唐大明宫遗址主要为土质遗址,保护难度大。

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土木结构建筑遗址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材料。

应重视文物保护工程的示范效应,强调保护与展示工程的先进性和探索性。

(七)文物展示规划文物展示是提高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公众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扩大其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是在保护文物及其环境前提下,向人们提供认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可能性。

鉴于唐大明宫遗址特征,其展示需要将遗址空间、文化意象、科学考古与保护过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成就综合予以展示。

各种现代的技术、开放创新的思维应该为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唐大明宫遗址整体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遗址最具气势的内容,展示包括:唐大明宫历史格局、历史规模、地形地势、历史环境。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也可以考虑运用模型复原或虚拟复原的方法,在适当场馆进行展示或演绎。

唐大明宫的宫门和宫墙,以及位于轴线的重要建筑遗址是展示整体格局的最主要内容。

唐大明宫建筑文物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文物的主体内容,展示包括:遗址本体、出土文物。

唐大明宫遗址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基址,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保护设施,利用现代材料,选择部分建筑复原,或进行建筑的部分复原(如建筑基础、柱础、柱子、梁架等)。

文物展示原则不允许重建,仅在有科学依据和对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允许象征性、小规模和局部的重建。

可以考虑在适当场馆,运用模型复原或虚拟复原的方法展示复原研究的成果。

太液池及周围皇家园林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最具魅力的内容,展示包括:太液池池岸遗址、蓬莱山遗址、太液池出土文物、太液池周边建筑遗址等。

在切实保护文物遗址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成果,可以适当恢复太液池水面以及部分植物景观和园林。

考古及保护工程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重点示范内容,展示包括:考古现场、考古过程、保护设施、保护过程等。

展示现场必须设置适当的安全设施,保证文物及参观者的安全。

必须设置翔实的文字及图像说明,以帮助参观者学习和了解文物考古及保护科学。

历史及文化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的辅助展示内容,展示内容包括:唐大明宫历史及文化、唐长安城历史文化、唐代历史及文化、考古科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等相关内容。

主要通过各种方法体现唐大明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礼仪、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

新增展示设施应明确区别于文物遗址,复原展示只有在使用现代方法和材料的情况下才被允许,要防止历史混淆,鼓励使用可还原的技术与材料。

新增展示设施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或结合文物保护设施一起建设,应避免对文物遗址及其环境的破坏。

所有文物展示手段既要考虑普通大众的需要,又要考虑特殊兴趣人群、专业工作者、残障人士的广泛需求,还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性。

(八)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建设应当以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为基础。

整体景观意象应保持唐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及历史沧桑感,体现出繁华落尽的苍凉以及历史过后的萧瑟。

唐大明宫前朝后寝、中轴布局的整体景观空间结构应予以体现。

殿前区以含元殿至丹凤门之间的殿庭为中心,保持开阔空间、大尺度的历史景观氛围。

宫殿区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三大殿为中心,保持庭院空间、建筑尺度、遗址面貌的景观氛围。

宫苑区以太液池为中心,保持池苑空间、灵活布局的自然园林景观氛围。

要保护重要遗址之间的通视走廊及其景观。

特别要保护贯穿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和重玄门的主轴线,以及麟德殿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之间的通视走廊及其景观。

还应保护和控制主要门址与主要宫殿遗址之间的通视走廊,以及太液池周围的景观。

大地景观是唐大明宫的突出特点,龙首塬高耸,太液池低缓,遗址公园地势跌宕起伏,观景线路选择以及植物造景应保护和突出自然地形的变化,体现“地以诗传”的宏大意境。

(九)绿化种植规划绿化种植是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遗址保护展示的重要手段。

绿化种植应以考古及历史研究为依据。

在不破坏遗址及其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有历史依据的唐代宫廷惯用品种进行种植。

在不影响古迹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利用现有树木,清除或移植直接占压在遗址之上影响遗址安全的树木,以及对重要遗址环境有严重干扰的树木。

新植树木应选择在考古勘探明确没有重要遗址的区域种植。

绿化种植应当以保护古迹遗址及其环境为前提,要防止植物根系对遗址的破坏。

(十)道路交通组织遗址公园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主要目的是保障文物遗址安全、维护及考古工作需要、展示唐大明宫的历史格局、满足游客参观以及服务功能。

对外交通规划应当考虑与周围城市地铁、公交、铁路、道路及主要公共设施的衔接,保证唐大明宫遗址的完整性,并留有适当保护及缓冲距离。

城市交通止于唐大明宫宫墙以外,停车场应在唐大明宫宫墙以外设置主出入口结合丹凤门的保护与展示工程设立,次主出入口结合建福门、望仙门、左银台门、右银台门、重玄门、玄武门等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程设立。

鉴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尚未揭示唐大明宫历史道路布局及走向,为保障文物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近期遗址公园以利用现有道路(用地内遗留下来的生产和生活道路)为主,加以适当调整、补充和完善,作为解决园内交通的主要交通路网。

远期,在考古研究清楚以后,根据历史路线以及遗址保护展示的需要,重新调整设计道路交通网络。

遗址公园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

步行系统规划应保证游客可以到达所有文物遗址及服务设施。

步行道路系统应按照历史及考古研究成果铺设,保护历史遗迹,作为参观和展示的部分内容。

路面建议采用可还原材料铺设。

在未得到足够考古信息以前,步行道路可采用架空木栈道或碎石路面等可还原方式铺设,避免对遗址的干扰和可能的破坏。

遗址公园内可以设置自行车交通系统,作为辅助交通手段及健身活动使用。

鉴于遗址公园规模巨大,可以设置电瓶车作为辅助公共交通系统。

道路交通应解决文物遗址的安全维护及监察需要,保证消防、救护等车辆能够接近遗址及主要参观区域;解决考古及保护工作需要,保证物质、设备方便到达现场。

对直接占压文物遗址并对遗址造成破坏的现状道路应予以清除,对破坏遗址环境的道路要予以改造和整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