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大明宫遗址“
拆”出一个大遗址“迁”得一片新生活
唐大明宫遗址简介:
大明宫性质是由一所园林式离宫逐步变为皇家正式朝会的宫殿群, 并由禁苑避暑的大
观园成为具有正统地位的正式宫殿 , 所以它是浪漫的园林建筑结合理性的礼制建筑 , 是自然景观与人工雕琢的双重文化遗产。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最重要、最宏伟的皇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再建于唐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毁废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存世达270年,它见证了
唐王朝的兴衰更替。
大明宫遗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历经五十余年。
1957年3月~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发表了考古发掘报
告《唐长安大明宫》;随后又重点发掘了三清殿、清思殿、含耀门、含元殿、太液池、丹凤门遗址等。
考古成果和相关史料表明,大明宫遗址地处现西安市区东北部,宫区占地约3.26平方公里,平面为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宫区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宫城四至与11座城门位置清楚,东内苑与三面夹城范围明确。
经对宫区内68处遗址勘探确定,地面上仍留
存有含元殿、麟德殿、重玄门、蓬莱岛、望仙台、东北城角等十余处遗址的夯土基台。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明宫保护办”)在2008年下半年,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3.2平方公里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户、城中村村民,集中进行了拆迁
安置。
这项工作涉及面积广、人口多、情况复杂;而拆迁安置的速度之快、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度高在西安市也是罕见的。
遗址保护展示
(一)要全面、真实地保护并展示大明宫遗址,
(二)单体遗址的保护展示应尊重本体原貌,减少人为干预,坚持可逆和可识别的原则
1、现存于地面上的遗址夯土台基,用砌体封
2、对于大量埋藏于现地表下的遗址,在对既往考古成果进行复勘确认后,确定每个遗址
的分布区域、范围和埋深,借助全球定位系统重新制作科学的记录档案,再对每个遗址进行简单自然且可逆的标识,然后制订长期、科学的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规划。
3、对叠压在现代建筑和道路之下的地下遗址,在拆除现代建筑地基和清理地表下垃圾时,应在建筑物拆除到正负零和路面清除结束后,安排考古勘探或发掘工作,然后在文物管
理部门指导监督下,继续完成建筑拆除和垃圾清理工作。
4、建设施工中挖出的地下遗址在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后,大部分应立即采用科学而有
效的回填保护工程方法,然后采取简单自然的标识方法将遗址范围标志出来,再根据遗
址埋深分别采用种植单一草皮或灌木、覆压土石混合夯土、覆铺砾石等办法进行表层标志
展示,遗址边设立标志说明牌进行展示。
大明宫遗址公园物质文化资源优势(特点)
1、遗址本体
大明宫宫殿遗址本身具有巨大的价值。
唐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是唐代最重要的宫殿建筑,是中国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是唐以后中国及东亚宫殿建筑之范本,堪称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古代宫殿遗址。
2.考古及保护工程
大明宫遗址项目的考古潜力巨大。
由于考古对象价值高,考古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花费时间长,大明宫遗址考古工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3.独具特色的文物标本
大明宫遗址至今共出土上千件文物标本。
除金银器、陶瓷器、铜铁器、佛教造像、封泥之外,最多的是砖、瓦、石等建筑构件,其中有许多纪年砖、线刻、和浮雕石构件等精品,还有础石、长方形砖、素面方砖、青棍方砖、花饰方砖(莲花为主)、筒瓦、板瓦、青棍筒瓦、花饰瓦当(莲花为主)等,基本反映了当时宫内建筑的主要风貌。
4.拥有太液池等皇家园林资源
5.丰富的生态资源
总体规划
一、整体格局 : 新旧分治大明宫区域分为两个部分 : 大明宫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在规划区二环路以南结合开放性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形成以传统风貌为特色的大明宫古城区域既可加强遗址的保护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又能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 是承载传统文化 ! 现代生活的空间平台 ; 规划区二环路以北由于历史遗存较少 , 将建设为一个全新的城市组团 ) 太华新区 , 通过现代化的城市功能与崭新的空间形态与古城形成对比 , 展现当代西安国际化与开放性特征是彰显现代科技 ! 经济腾飞的空间平台 "
二、空间结构 : 二核、两轴、三带
六区
两个核心一大明宫古城核心区定位为大明宫遗址公园旅游区 , 由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协调发展区三个圈层组成;太华新区核心区定位为西安北部产业发展区 , 由核心联结区,商业金融核心区,商务办公轴和商贸会展轴组成。
两条主轴 : 大明宫遗址地区主轴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层次 , 展示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北部新区产业发展轴是从历史到现代的轴线;展示北部新区建设风貌
三条展示带 : 分别为历史风貌展,示带古都风貌协调带,旅游配套服务带。
六大功能区 : 分别为历史风貌展示协调区,大明宫古城核心区,邻大明宫居住发展区,太华新区核心区,太华新城居住发展区,建材商贸物流区。
大明宫遗址旅游参观类文化产业的建设
一.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宫殿遗址本身的可观赏性
1,采用原景复制方法。
虽然没有复原大明宫的全部宫殿,但在某些大型活动期间,搭建一些模拟宫殿。
2,采用高科技手段。
借助高科技手段复原大明宫的壮丽奇观,将之附着于某些文化产品之上,文化内涵与经济形式结合实现双赢效应。
3,制作遗址景点原有标志物。
要实现过去的大明宫与如今的遗址衔接,在遗址所在地采用某些标识。
4,采用旅游线路集群方法,提高游客对大明宫遗址的参观兴趣。
大明宫宫殿遗址的开发要以旅游为主,接待国内外建筑、遗址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考察团。
二.吸引公众参与考古,增强大明宫遗址的开放性
三.集群化建设博物馆,弥补出土文物较少的不足
四.利用好太液池遗址,塑造唐朝皇家园林之形象
五.开发遗址公园文化绿地,提升遗址的生态旅游功能
开发模式原则及创新:
“以事筹钱”的新观念,“政市结合”的新机制,“阳光操作,安置先行”,坚持政府主
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安置优先于拆迁;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生计兼顾;坚持政策引
导与依法仲裁并用;坚持拆迁安置与维护稳定并重。
大明宫遗址旅游开发商业模式的构建
(一)收入模式多元化
大明宫遗址公园景区内的收入,包括核心区门票、各种体验项目二次消费(如:大明宫虚拟视景漫游、镇宫宝镜)、餐饮住宿和夜间消费(如:太液池酒吧街、大唐汤池)以及商业地产(国际遗址研究中心、泛博物馆)和度假地产(大明宫国宾馆)。
(二)投资分期组合化
指在进行具体旅游产品投资分期规划时,首先根据产品功能划分不同投资项目类型,然后根据具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出投资时序表,再进行投资组合。
(三)经营模式简约化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兼具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和城市中央公园功能。
(四)管理模式综合化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遗址封闭区和丹凤门、城墙等遗址单体的管理权交给国家文物局下属机构陕西省文物局;其他区域的管理权交给属地政府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
有利于遗址保护,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目标和最佳经济效益,有利于权责分明。
从而实现遗址保护和旅游发展双重目标。
(五)营销战略品牌化
以时间为导向的纵向营销战略和以行为组合为导向的横向营销战略相结合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渠道营销和大型活动为行为导向,蓄势待发;第二阶段是集中造势营销阶段;第三阶段,通过渠道、品牌、网络、活动等营销行为组合,成功进入成势阶段,至此,完成了大明宫纵横结合的营销战略手段,在稳定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进入大明宫品牌延伸的营销阶段。
(六)融资模式多样化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发起成立了大明宫基金会,标志着大明宫遗址历经五十余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从基本上依靠政府保护进入了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崭新阶段。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旨在联络和争取关心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及博物馆事业的团体和个人的支持、赞助;增进文物界、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大明宫遗址区文物保护展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及相关科学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