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方法取用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
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
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ϕ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l —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
倾斜观测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确定的。
具体办法是:自采区的上、下边界分别以(γ-Δγ)和(β-Δβ)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交于地表A、B 点,AB即为倾斜观测线和工作长度。
如图(3)。
走向主断面图(2) 倾向主断面图(3)AB段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AB=2hctgΦ+(H1-h)ctg(β-Δβ)+(H2-h)ctg(γ-Δγ)+Lcosα式中:L—工作面的倾斜长度β,Δβ—下山移动角及其修正值;γ,Δγ-上山移动角及其修正值;H1,H2—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开采深度。
观测站布设一条倾向观测线长约600m。
共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4、控制点与工作测点设计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观测站的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表不受采动影响的稳定区域,由于本次采用GPS-RTK技术观测,观测的基准点布置在工广内已知的GPS点上。
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观测站的控制点应布设在地表不受采动影响的稳定区域,控制点与相邻工作测点之间的距离;可在50—100m范围内选定。
工作测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采区的平均开采深度来定,如表(2)所示。
开采深度(m) 点间距离(m)开采深度(m) 点间距离(m)<50 5 200-300 2050-100 10 >300 25100-200 15控制点间的距离,在一条倾向观测线和走向观测线的两端设置边长为50m的控制点。
将工作测点间距离布置为25m。
工作面测点埋点,考虑到赔偿经费问题以及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本观测站的观测点间距本着尽量缩短的原则,将点位选择在路旁,水沟及田垅上。
共布设约70个测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布设如图(4)所示。
工作测点的编号,倾斜观测线按自下而上的方向顺序编号,走向观测线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编号。
在测点制作方面,采用0.5m高的矩形的水泥桩,并且再开采过程中,通过当地农民来保护埋设的测桩。
三、观测站的标定在观测设计图上量取计算各观测线控制点及交叉点坐标,解算出标定参数(即角度,距离)。
在观测站测点及测线控制点标设时,采用矿内GPS控制点“程寺南”为起始点,“程寺南”至“李楼南”为起始方向,采用尼康530型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标设出各测线控制点及交叉点,然后在测线上依照实地情况选择设点。
第二节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工作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一、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案的选择由于实时动态GPS(即GPS-RTK)技术的出现,使开展该项变形测量工作成为现实。
GPS-RTK 技术的基本方法为:将两台GPS接收机分别置于两固定点上,进行一段时间观测,获得坐标转换参数,然后保持一点的接收机不动,作为基准点,另一台接收机放于行驶在水中的船上,观测各监测点坐标(X,Y,Z),由多期观测数据分析地表移动规律。
其精度如下:m x ≤±15㎜,m6≤±15㎜,mz≤±20㎜。
由此可见,其平面观测精度与全站仪观测精度相当,而高程观测精度比水准测量精度要低,由于矿山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属于大变形,GPS-RTK监测精度能够满足确定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及求岩移参数的要求。
在观测中使用美国Trimble公司生产的先进的GPS-RTK接收机,以提高GPS-RTK观测精度。
二、测量过程由于地表移动观测水域的特殊性,观测安排大体如下,采前与采后进行GPS-RTK观测,在地表移动活跃期进行一周的地表移动GPS-RTK连续观测。
并进行多次GPS-RTK日常观测,以保证该项岩移观测的研究项目完成。
1、连接测量在井下未采动前(或观测点未采动影响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首先需要测定各控制点的坐标。
本次连接采用矿GPS点为起始点与起始方向,尼康530型全站仪一次测至工作面观测线的控制点上。
2、全面观测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在连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进行全面观测。
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各测点的距离,各测点偏离方向的距离,记录地表原有的破坏状况,并作出素描。
(1)、高程测量在确认观测站控制点未遭碰动,其高程值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可直接从观测站控制点开始进行水准测量。
所布设的走向观测线的两端和倾向观测线两端设有控制点,水型水准仪配合红黑面尺按四等水准的测量规范准测量应附合到两端的控制点上。
高程测量S3要求采用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的。
(2)、平面位置测量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按Ⅰ级导线规范要求,采用日本尼康厂生产的DTM830观测一个测回,允许闭合差±10√n。
倾角观测一测回。
3、日常观测工作所谓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后,作。
首先,为判定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2-0.5H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内,选择几个测点,在短期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多次水准测量,以便及时发现测点下沉的趋势,确定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
开采过程中,仍需要进行日常观测工作,即重复进行水准测量,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0.5-3个月观测一次。
地表移动全过程,按下沉速度划分成三个时期:(1)初始期:<50mm/月(2)活跃期:>50mm/月(3)衰退期:<50mm/月在地表移动活跃期,要进行加密水准测量,以便确定下沉的动态过程,同时,还经常地进行巡视观测,为确定地表动态移动与变形提供依据。
根据煤矿观测线垂直和平面变形观测数据得到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值分布如下:1、走向线最大下沉值:1744mm 在27号点上最大倾斜值:7.64mm/m 在17~18号点上最大曲率值:-0.275mm/m/m 在20号点附近最大水平移动:654 在17号点上最大水平变形: 3.29mm/m 在4~5边上-3.26mm/m 在20~22边上最大下沉速度:32.6mm/d 在18号点2004年4月18日2、倾向线最大下沉值:1626mm 在22号点上最大倾斜值:8.34mm/m 在5~7号点上-7.64mm/m 在11~12号点上最大曲率值:0.224mm/m/m 在5号点附近-0.652mm/m/m 在10号点附近最大水平移动:528mm 在5号点附近-429mm 在10号点附近最大水平变形: 4.58mm/m 在2~4边上17.79mm/m 在9~22边上最大下沉速度:13.57mm/d 在10号点在2004年5月2日由走向与倾向下沉曲线图知各种角值如下:1、走向线走向综合移动角:δ=69°走向综合边界角:δ=64°2、倾向线倾向上山综合移动角:r=66°倾向上山综合边界角:r0=61 °倾向下山综合移动角:ß=65°倾向下山综合边界角:ß0=62°3、其他参数最大下沉角:θ=87°走向充分采动角: =550走向拐点偏移距:S=100m=0.2H 偏向采空区内走=24m=0.06H 偏向采空区内倾向上山偏移距:S上倾向下山偏移距:S=62m=0.14H 偏向采空区外下第三节地表移动的特征参数一、起动距起动距通常是指地表开始下沉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地表下沉是以观测地点的下沉值达到10mm为标准。
一般在初次采动时,起动距约为(1/4~1/2)H0(H0为平均可采深度)。
起动距的大小主要和开采深度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
根据煤矿工作面垂直成果表中的下沉值,并结合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平面图,我们可得到每当工作面推进90m左右时,地表上的测点下沉值达到10mm。
由于该工作面的平均采深为431m,所以该矿的地表移动起动距约为0.21H。
二、超前影响距和超前影响角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的地表随采动影响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超前影响距。
将工作面前方地表开始移动(即下沉10mm)的点与当时的工作面开采位置连线,此连线与水平线在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为超前影响角,用w表示。
开始移动的点与工作面的水平距离称为超前影响距。
若已知超前影响距和开采深度,便可计算超前影响角,其公式为:lw=Harctg)/(0式中:l——超前影响距离H0—平均采深根据工作面垂直变形成果表中的下沉值表,并结合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平面图,我们可得到工作面前方85m看作为超前影响距。
已知该工作面的平均采深为431m,所以超前影响角w 可由下式求得:)arctgw=/lH(0因此,该矿的超前影响距为85m,超前影响角为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