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日本明治维新之原因

论日本明治维新之原因

论日本明治维新之原因日本之崛起,与日本的一个时代密切相关,它就是明治时代.所谓明治时代,时间为1868年1月1日至1912年7月30日。

之所以说与这个时代密切相关,因为在这个时代,日本明治天皇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那就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这是人人得知的。

而明治维新的原因,前人虽多有研究,但笔者认为仍有论述的必要,所以在此发表一些拙见,若有不妥,还请读者指正。

笔者认为,明治维新的原因有三:(1)日本封建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2)社会矛盾丛生,等级制度遭到破坏;(3)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是日本落后于世界,引起各阶层的不满;(4)民族危机加重促进了改革的发生。

然而这些原因是怎样交织错杂的影响着日本的社会,致使明治维新发生的呢,那就请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日本封建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从本质上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内在原因。

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德川时代。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经营“木棉寄屋”的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

商业资本进一步控制生产的形式是“换棉”和“出机”。

“换棉”即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

“出机”是指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里织成布匹,商人则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

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手工工场,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即女工从事生产。

幕末,由包买主直接控制生产从事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经营方式,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

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如浓尾、泉州地区的棉织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总的说来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

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

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

他们或者雇用工人自营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征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

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与新兴地主,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处于幕藩领主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动力。

在德川时代日本共发生2809次农民暴动,幕末农民暴动更加频繁,仅1801—1867年就爆发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从根本上说,是封建制度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才导致明治维新发生的。

第二,社会矛盾激烈,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为明治维新提供了主力军.在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封建国家名义上的首脑是天皇,他被统治阶级宣扬为创造日本国家的神的子孙,万世一系的统治者,但是,实权操纵在将军手中。

以天皇为首的由皇族公卿组成的京都朝廷形同虚设,毫无权力,并受到幕府所规定的制度和派驻京都的机构的严密限制和监视。

幕府实际上是拥有全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一切政令都出自幕府。

幕府的行政长官是由将军任命的"老中",在非常时期则任命地位在老中之上的最高长官"大老"。

日本全国被划分为大小不一的封建领地。

其中最大的是幕府领地,属将军管辖,其他领地主要分属于叫作"大名"的封建领主。

大名的领地叫作"藩",全国共有二百六十多个。

领地的大小以稻谷计算。

幕府末期全国产稻约二千八百至二千九百万石,幕府领地占八百万石,而大名的领地则从一万石到一百万石不等。

江户、京都、大阪等大城市和一些矿山归幕府直辖。

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负担军事等方面的义务,但各藩在内政方面却是独立的。

大名按亲疏分成三类:出身于德川家族的叫"亲藩大名",出身于德川氏家臣的叫"谱代大名",一六○○年关原之战以后才臣服的叫"外样大名"。

德川氏为了加强控制,防止大名反叛,使各类大名的领地互相交错,并实行"参觐交代"制度,规定大名必须每隔一年去江户参觐-次,其家属则必须一直留在江户作为人质。

将军和大名又把自己的领地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分赐给自己的家臣,或者给他们一部分贡米作为俸禄。

这种居于将军和大名之下的家臣叫做"武士"。

他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负有跟随主人作战的义务。

但其中也有很多人是知识分子。

德川幕府时期,武士大部分都脱离农村,在城镇中过寄生生活。

武士的上层拥有领地,并可担任国家要职,中、下级武士领取禄米,一般生活水平相当于富裕农民。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人口总数约三千万,武士和他们的家属人数在二百万左右。

将军、大名、武士以及天皇、皇族公卿,构成了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他们垄断了土地所有汉,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实行残酷的剥削。

被统治阶级则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构成,按照"士、农、工、商"四民的次序,他们被规定处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级身份制度的严格限制。

此外还有人数约三十万至四十万的"秽多"和"非人',他们是处于等级之外、遭受各种歧视的"贱民"。

在德川时代,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以生产稻谷为主的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农民向封建主领取一小块份地,进行分散的、个体的经营。

他们负有向封建主缴纳贡赋和服劳役的义务。

……幕府末期,农民占全国入口百分之八十左右。

他们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不断掀起暴动,进行反抗。

城镇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叫作"町人"。

手工业者组织在行会("座")中,商人组织在帮会("株仲间'、"问屋")中,这些组织享有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的垄断权,但须交纳大量捐税。

町人同农民一样,都被统治者视为封建等级的下层,生活方式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要被认为"无礼",就可以对他们"格杀勿论"。

这些措施的目无非是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瓦解。

德川统治时期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暴动持续不断,越采越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从一六○三年到一八五三年的二百五十年间,全国各地共发生暴动约一千一百次,其中最后五十年中就有四百次。

每次参加暴动的人数从几千、几万以至十几万。

市民反封建主和高利贷商人的斗争大多是因为米价腾贵所引起,日本历史上称作"米骚动”. 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连绵不绝的起义,严重地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成为推动日本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

第三,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也使日本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虽然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短期内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日本的独立与抵制外国的侵略,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使得日本与世界隔绝,不能与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文化、科技交流,使得日本在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当1852年后美国、俄国等西方国家开始用武力要求日本开港时,落后的日本根本无法保持独立或抵制外国的侵略。

事实证明,德川幕府所施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在短期对于维护日本独立和抵制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注定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维护国家主权,而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却使日本由于长期的与世隔绝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因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日本的有识之士更加迫切的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重了日本的民族危机,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所以这促进了受压迫阶级对幕府统治的反抗。

这些又给民治维新的发生增加了必要性.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

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因此,明治维新有了坚定不移的反抗压迫的主力,不仅促进了明治维新的发生,还是明治维新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明治维新还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折点。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是日本进入了近代现金资本主义列强之列。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崛起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发生原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总的来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是内忧外患的综合结果。

参考文献:1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