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

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

学科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摘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学制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

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

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

”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一)“文明开化”的教育政策明治维新时从1868年到1877年大约十年内,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废除封建武士等级特权、废除贱民称号、建立近代义务兵役制,改革地税、创办国营资本主义企业和奖励私人兴办企业,以及改革历法变太阴历为太阳历等等。

这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体现了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即:政治上的“富国强兵”,经济上的“殖产兴业”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文明开化”。

三大政策中,文明开化是关键,是基础。

所谓文明开化,就狭义来说,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

当时明治政府提出的文教政策有三条方针,即:(一)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通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是出人材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总工程枢纽。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

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诞生不久,明治三年二月,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

明治三年在福山藩公布了制定学校的规则,7岁入学学习“普通学”。

另外在岩国藩,根据明治三年十二月的学制改革,计划设立小学,中学校和外语学校,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在建议学制改革的藩校的“学制之议”中,其构想与明治五年《学制》基础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首都东京,明治三年五月把6所小学分别设在芝,市谷、牛进、汤岛、浅草、深川的寺院中。

明治四年七月文部省设置后,东京府的学校归文部省直接管辖。

同年十二月,在东京府下令开设6所小学和洋学校的布告中,说明了“人人不得不学”的必要性,其中体现了和“学制”相通的开明教育思想。

同时也打打促进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以小学教育为基础以小学为一切学校教育的基础,抓小学全力以赴,以期迅速普及国民教育,是明治维新时大办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近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

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

为了办法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

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来抓。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

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

普及小学的原则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同时采取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一切条件,办起了幼稚小学、贫民小学、村落小学、女子小学以及残疾人小学等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新式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

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授初步科技文化知识。

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初小)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

上等寻常小学(高小)还增添几何等课程。

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

历史课除日本史外,还讲授中国史和西洋史。

据统计,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语文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显然,明治政府在大办小学教育时,不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

明治政府为了办好小学教育,连年不断地颁发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其中仅属小学教育的就占一大半。

这些法令贯彻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儿童入学率年年提高。

(三)设立中高等教育日本统治阶级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

”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

明治维新时期的中等教育是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的。

初期,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

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

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

经过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

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

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帝国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在日本近代中等教育上成绩卓著。

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

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

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

中学生每升一级,都要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级。

毕业时,举行大考,由教务负责人出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评定。

为迅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建设一套适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明治政府还努力抓高等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早在1871年,日本就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77年创办了驰名世界的东京大学。

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理、文、医四个学部,专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自《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

为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

这个规定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

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即东京学士会院这样就使得日本全体国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为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拉大了日本也亚洲各国的差距。

(四)兴办女子学校关于女子教育,明治政府亦十分重视。

文部省学监美国人达维特·莫尔莱认为:“女子教育十分重要,在儿童幼稚心灵易动之时,予以教育者必在妇女,而妇女之于儿童,不只在于教其学业,其一言一行皆为儿童之楷模。

”所以,“欲使国家后来之人必成良善,则应先行其母之教育。

”主张“日本也应女子作为教育进步之媒介。

”早在岩仓具视赴欧美考察时,就曾有5名年龄十四五岁的女孩随同欧美留学。

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成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是女子部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

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成立日本女子大学以招收一般民间女子就读。

到了明治三十年全日本有二百五十所高等女学校。

当时的女子教育多为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五)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早在幕末的庆应二年四月,幕府就已经允许留学生为学术和贸易而出国学习,当时幕府和诸藩向英、法、美各国派出了留学生。

明治政府也奖励出国留学,明治三年十二月制定了出国留学规则,并将留学生事务由外务省转交给大学。

明治五年的学制中又修改了出国留学的规则,出国留学生全部归文部省掌管,并将留学生分为官选和自愿两种,从出国的具体手续到归国后的义务详细地做了规定,明治六年三月学制第二篇中进一步做了增补。

明治四年赶赴欧美留学生的华士族子弟就有54人,明治六年十二月,除陆海军方面的留学生以外,命令其他留学生全部撤回。

明治八年五月文部省又制定了向留学生贷款的规则,明治十五年二月制定了官费留学生规则,并指定学科,所去国、学习年限、和学校等。

这就使得日本从外国人手中获得一整套大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借鉴过来服务于本国国民,并同时要求留学生们学成之后必须服务于国家。

这样就大大的充实了建设国家的人才队伍,使得国家的近代化建设更加的方便。

二、教育改革的成效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政府所进行的像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普及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发展事业教育和注重重点大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一)推动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发展首先,促进和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日本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