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问题调查报告——从学案设计中体会教案国际中学于晶我校在进行生命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各备课组也提出了要有自己小课题的要求,当时我们备课组主要着眼点是研究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时采用这一课题的思路是希望以“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案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教改思路。
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所要完成的教案内容,这也是依照生命化课堂三分之一教案模式的标准去落实的。
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案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走入每位老师的课堂,审视每位老师的学案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凸现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案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下面我就以一篇学案开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课堂诊断《一次函数图象》——课堂中的问题设置的思考一、自主探究自学课本P104页—105页做一做以上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的定义:(在书上找出来>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2、所列表格中x的值是任意取的吗?y的值是如何得到的,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3、描点:是以作为点的坐标4、连线得到的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评: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主学习,把答案写在工作单中,然后由学生口答所写答案,我想学生照书机械的记下来会在脑子里留下多深的痕迹呢?另外他写下来说出来他就会了吗?二、学以致用:1、运用所学步骤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1)<2)<3)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x+1?评:绘制图像时采用了电脑屏幕演示画法,与黑板演示画法PK,我觉得丢了原生态的东西。
3、思考:(1>、满足关系式y=-x+1的x、y所对应的<x,y)都在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吗?(2>、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x+1吗?(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4>、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只要找出几个点就可以了?为什么?评:这里的做法还是老师替代了学生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的设置限制了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三、巩固练习用“两点法”作出下列一次函数图象<1)y=2x+4 (2>y=2x <3)y=2x-4评:学生在绘制图像时,都是用老师给的现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而应考虑到具体操作时学生要自己建立坐标系,这节课要实现的一个教案目标就是学生自己学会画图像,而如果这样上就把原生态的东西丢了。
另外小组合作比较机械刻板,流于形式,没有找准点。
四、学效检测1、一次函数y=-x+b 的图象经过点<0,-4),则b=2、作一次函数y=4x-2的图象五、作业: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下列一次函数图象<1)y=-x+5 (2>y=-x <3)y=-x-5观察:三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猜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位置关系?思考:这三条直线可不可以通过平移得到?重新审视这节课:我准备这样改:一放,把中对应的x,y的值找出,你能找多少呢?<x,y)这一对有序实数对表示点,请你把它描出来,你能描出多少点呢?一收,把这些点连起来,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图像概念二放,的图像你会画吗?请你试试看。
思考:你们是怎样画的?二收,做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都有什么?请你思考。
三放,请学生多画几个。
三收,找图像的特点,那你决定怎么画的图像会更简洁,试试看…从这篇学案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存在的问题:一、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把握了多少我们的新版教材主要是以问题背景为材料,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所以最开始我们就是在学案上把课本中的问题直接提出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但这样做以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是把课本的知识进行了机械的抄写,在脑海里会留有什么样的痕迹呢?有的学生甚至在写完后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还有一种做法对教材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化,降低知识的难度要求,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使得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按着老师的设计的问题去走,这样做觉得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了路标的指引,学生比较明确应该做什么,另外问题的设计降低了难度,不像教材中提的那么大,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这样做了以后表面上学生解决很顺利,但学生的思维含量很低,这样锻炼的只是老师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就会被架空。
在学案教案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但我们往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宽度和厚度,不能体现学案思维的导向价值。
二、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我们考虑了多少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活动”是“学案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案导学”的根本目标。
“学案导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那么学习小组在这种教案模式中必不可少,几乎在每一位老师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最开始我们把合作的内容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得很开,自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沟通,完全独立,而对于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下子就抛给学生,四人马上开始,但不久我就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活动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在一个小组中小组长成了权威,而其他组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完全是听从组长的思维和结论,缺少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
这就和听老师一言堂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角色变了,由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另外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良莠不齐,学生间的这种肤浅的自主合作交流方式使自主探索没有达到最好的效益。
三、对于学生的练习强度我们理解了多少我认为这里的“强度”应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
但我们好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既想达成对课本基本训练的完成,又要对学生进行难度上的提升,这样操作起来发现一个最大的的问题:课堂时间不够。
而且简单的题目有些同学不会老师还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而有难度的问题又不能得到大面积的落实。
这种方式学习耗费的时间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新教材每一课时那么多规定的知识内容。
有不少老师将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以为设计几种不同类型题就体现了学案特点,在学案教案的设计中,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是它不等同于同步练习,我们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梳理,更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同时更要注重学生阅读中问题的质疑和释疑,另外,还应针对所学内容知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案的体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合问题与实践,我的课题题目是“问题式教案”。
初步想法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打造学案教案,让学生围绕学案在问题中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敢问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数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由于中学生有较强好胜心和表现欲,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机。
那么,怎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呢?1、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在教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问:你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吗?正方形、长方形呢?那么你知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种以旧拓新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使学生明确了新知识所带来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2、在教案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如在学生对上述第三个问题感到茫然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追问:你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吗?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索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上。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测量、拼图等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从而有利于发现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而为后续内容的教案奠定思想方法上的基础。
3、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在添加辅助线时学生很容易想到作四边形的对角线,此时教师可适时追问:你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吗?你发现不同的分割方法所得到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四边形的边数有何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法,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而不在于转化的形式。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4、在容易混淆的地方设问。
在用不同的方法将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时,四边形的各内角与三角形的各内角之间的联系不完全相同,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观察图形,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归纳出结论,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为后续探索连续整数边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以致n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扫清障碍。
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二、巧妙点拨引导:使学生会问、善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通常,学生的提问内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案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因此我们在教案中努力把自己的任务由“教”转为“引”,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提问技巧,真正做到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从课题处着眼数学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教案初中一年级《合并同类项》,出示课题后,学生对本节内容还一无所知,我就引导他们:根据课题,你认为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对这个看起来超前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并最终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同类项?<2).怎样合并同类项?带着这两个关键的问题,开始了深入的探究。
2、从矛盾处入手在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教案内容的重、难点处,常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教案过程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3、从生活中质疑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案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
所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圆形之后就能提出“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的?能做成方的吗?”“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建成三角形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