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贵州采风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州采风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州采风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4.22---2012.4.27
调查地点:广西-贵州
调查对象:民族民间音乐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记录
调查人:蓝珊
前言
我们于2012年4月23日至4月27日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风活动。

音乐采风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了解、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方式,是对学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创作能力的运用和考核,是音乐创作的根本源泉。

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途径。

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民间音乐和乡土气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提高选材创作和深入加工的能力。

深化对民间音乐的认识,锻炼掌握民间音乐的运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

了解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和乡土气息的特色。

让学生通过音乐采风的训练不断提高习作重要性,不断探索陶冶自己的审美意识。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音乐语言,锻炼成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观,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较新的高度。

第一天我们先从桂林驱车前往广西南丹县,抵达南丹之后前往中国——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了解白裤瑶的节庆仪式、民族歌舞、染织工艺,谷仓和各式民居等。

原始的生产方式,淳朴的民风。

可看到最具特色的白裤瑶风情,可看到男人打铜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吹木叶,女人织布、纺纱、画裙,男女对唱白裤瑶情歌。

白裤瑶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

男装分为盛装和便衣,成年男子均蓄发,用白、蓝黑色长巾盘头。

上身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裤子用白布做成,裤裆大而宽,长度刚过膝盖。

下端渐窄,裤脚用黑布镶边。

盛装的上衣外沿都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图案。

女子服饰有夏冬两种,成年女子蓄发盘髻,用黑布包头,再用白布条裹紧。

夏装的上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之间留出一段,供套头穿用。

白裤瑶族妇女将画布用丝线绣上图案,再制成衣裙,非常精美。

每逢遇到重要节庆,便可感受白裤瑶民族最为热情独特的迎宾礼节——鸣鸟枪。

我们还参与瑶民打陀螺等民族娱乐活动。

观赏——白裤瑶歌舞表演。

白裤瑶的音乐舞蹈很独特。

委婉低吟的细话歌多用于恋爱、叙事。

铜鼓乐舞在葬礼中显得深沉、豪迈和风趣。

白裤瑶还有吹牛角号、喇利、木叶、打竹筒等娱乐形式,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第二天我们前往的是贵州荔波的小七孔景区。

有著名的小七孔古桥,这是当年西南地区通往我们广西的唯一通道;秀丽的68级响水河瀑布、拉雅瀑布、龟背山原始森林等景点一派原始野趣;还有浪漫的鸳鸯湖,传说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人们有“下了鸳鸯湖,白发老翁变少年”之说。

更有景区的精华景点水上森林,若是夏天,我们可以享受一下“湿足”的乐趣,只是现在是比较冷的天气。

这里富含负氧离子,是旅游界公认的一个“洗眼、洗心、洗肺”的好地方。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我来之前就有听过“中国最美的湖叫西湖;中国最美的女人叫西施;中国最美的寨子就是我们眼前的西江了。

白水河蜿蜒而过,滋养着千户苗寨的世代子民。


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

雷山西江是全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西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我们体验苗族的半吊角楼及苗家千人宴。

西江風味餐也是一大特色,还感受西江苗家的拦门酒。

然后欣赏原汁原味的——苗家歌舞表演。

苗歌悠扬婉转,舞步欢乐轻快,台上台下激情飞扬。

听,大红的锣鼓敲起来了,苗家儿女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跳起了《芦笙舞》,欢庆丰收的喜悦;欢快的芦笙响起来了,苗家小伙拿起芦笙,吹响了迎接客人乐章。

漂亮的苗家姑娘身着亲手缝制的五彩衣裳、踏着轻快的舞步,为大家表达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健壮的苗家小伙穿着阿妈在灯下纳好的“千层底”,为大家表演起了《滚山猪》,精彩的表演引起台下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尧舜恩难泽,三苗隐瘴蛮。

连江寨古旧,遍麓屋连环。

拦道劝清酒,闻歌见美颜。

三千年太久,何必计东还。

《西江千户苗寨》——支公鹤第四天我们来到了“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

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

岜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他们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年纪较大、代表权威的长老们便是这里掌管一切的人,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

岜沙山寨植被茂密,这是几百年来自觉爱林护树保护生态的结果。

耕地稀少的岜沙苗人,多年来主要是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以此赢利;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绝对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绝对不允许在一个地方砍柴,确
保山寨周围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

那里的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观看鸣枪迎宾,芦笙坪上歌舞表演。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全世界最大而又最古老的侗寨(肇兴),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

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寨里有5座气势雄伟、建筑独特的鼓楼,这在侗族地区是罕见的,鼓楼、花桥、寨门更是肇兴侗寨的一大特色。

五座鼓楼、五座花桥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风格各异,在建筑上别具匠心,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木榫穿插而成,鼓楼、花桥的装饰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肇兴有两个很出名:美女出名,大歌出名。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行歌坐夜——中国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

又称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语称“鸟蓊”,在不同地区又分别称为玩山或走寨。

玩山盛行于侗族地区北部。

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树下对唱情歌。

走寨又称走姑娘,盛行于侗族地区南部。

姑娘们结伴在屋中纺纱、做针线,客寨青年男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

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

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生命不只是给人一种感觉,或是沧桑或是新生,或是繁华或是优雅。

艺术与心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修了心,更要表现出自己的心里与感觉到的世界。

我们应多多休息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回归到大自然的淳朴中。

音乐史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我们要记录它,传承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