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和《朝花夕拾》
• 当生存成为事实的时候,人必须独 自担负起自己的命运,而不能交付 与任何他者。 • 揭示出生命这样绝望的境地,正是 一个启蒙主义者的使命之所在。
• 3、理想精神的追求 • “秋夜中的枣树”:敢于“默默 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 “朔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是死掉 的雨,是雨的精魂”。 • “这样的战士”义无反顾地“举起了 投枪” 。 • “过客”,“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进 去”。
•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 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 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 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 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 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 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 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 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 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 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 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 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 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成书过程: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小引 《狗· 鼠》 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二十四孝图》 《琐记》 《五猖会》 《藤野先生》 《无常》 《范爱农》 后记
•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 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 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 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 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 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欢 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 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 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 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人物形象简析
•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 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 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 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 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 面。
•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 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 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 而伟大的人格令鲁迅肃然起敬。他 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 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 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 可从说《野草》真实记录了鲁迅在 五四退潮以后充满矛盾痛苦,同时 又坚持韧性战斗的心灵历程。 • 钱理群:‚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 鲁迅心灵深处的呼唤‛。
二、《野草》的主题思想
• • • • • • • (一)韧性战斗的哲学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改变的艰难。 要坚持长期战斗,深层韧性的战斗。 《秋夜》:枣树的韧性斗争 《过客》:疲惫困顿但倔强前行的执着 《这样的战士》:永不休止,举起投枪 《淡淡的血痕中》:叛逆的猛士屹立着。
• (二)反抗绝望的哲学 • 《过客》:明知前面是坟,仍要走下 去。 • 《影的告别》:选择独自走进黑暗之 中,选择“无”,勇敢承担“无”。 • 《求乞者》:无所为与沉默求乞。 • 《希望》:肉搏空虚中的暗夜。
• (三)向麻木复仇的哲学 • 《复仇》:向旁观者复仇。 • 《复仇》(其二):先觉者与庸众 的对立。
•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 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 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 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 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 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
《野草》的主题与艺术
“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 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但我又知道这必 须深入山林,坐古树下,静观默想,得天眼通, 离人间愈远遥,而知人间也愈深,愈广;于是凡 有言说,也愈高,愈大;于是而为天人师。我幼 时虽曾梦想飞空,但至今还在地上,救小创伤尚 且不及,那有余暇使心开意豁,立论都公允妥洽, 平正通达,像‘正人君子’一般;正如沾水小蜂, 只在泥土上爬来爬去,万不敢比附洋楼中的通人, 但也自有悲苦愤激,决非洋楼中的通人所能领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百草园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 书的生活,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 念。
•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 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 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 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 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 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 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四)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终极性思考, 对人类生存的最后底线的追索。 • 其中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
• 1、如何面对自我: • 《影的告别》:对既有的一切的拒 绝;“我”的自觉意识;承担虚无。 • 其中深刻的灵魂告白说明了作者内 在的痛苦矛盾及自我的怀疑和分裂。
• 2、如何面对他者:一方面珍视独立个 性和自由生命,另一方面鄙视人们对 于痛苦的麻木和冷漠,渴望激起最广 大的劳动者的生命存在意识。 • 《求乞者》:对其生存方式的断然否 定。 • 《立论》:对旧有价值观念的颠覆。 • 《过客》、《秋夜》等生命价值的实 现。
• 3、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 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 事件的本质。 •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 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 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 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 分。
•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 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 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 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 在彼”的巧妙讽刺。 •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 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 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 和讽刺。
• …………
“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 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 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 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 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 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 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 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 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 思。
郭 巨 埋 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 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 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 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 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 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 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 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 孩子。
四、艺术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 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 令人神往。
•
•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 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 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 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 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 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 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 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 (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和氛 围构成一种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 思想和情绪。 • 主要作品有《秋夜》《雪》《腊叶》 等。
• (二)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 象纠缠的故事,构成想象世界,传 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 • 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 二)》
• (三)通过完全非现实的、荒诞的 “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主旨。 • 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 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 《死后》等。 • 这类作品因为过于怪异和晦涩,显 得比较难懂。
《二十四孝图》——一讲中国古代 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 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 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 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 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老 莱 娱 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 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 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 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 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 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 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 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
一、题解
• 《野草》作于 • 鲁迅在与萧军的 1924年至1927年 通信中谈到《野 间,此时鲁迅先 草》时曾经说: 后经历了:与胡 • ‚那是我碰了很 适的论战;与现 多钉子之后写出 代评论派的论战; 来的‛。 女师大风潮;三 一八惨案;四一 二事变等。
• 1925年12月31日晚,鲁迅在编完《华盖集》 (那里收入了大量的与现代评论派论战的文章) 以后,写了这样一篇“题记”——
• 《五猖会》 •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 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 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 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 摧残。
•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 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 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 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 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 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 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 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 这些理想的灵魂为充满黑暗和荒凉 的现实世界投来一抹光亮,也为人 类灵魂的健康再生提供了一种范本 与可能。
三、《野草》的艺术特色
• 1、大量采用象征的暗喻的表现方法, 是《野草》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