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头皮scalp: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
头皮撕脱伤时,常常是三层一并撕脱。
2.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N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隔,鞘内有颈总A、颈内A、颈内V和迷走N等。
3.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部位。
4.胃床stomach bed:胃后壁隔网膜囊与隔的左侧部、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5.肛门直肠环anorectal ring:肛门外括约肌浅、深两部与直肠壁纵行肌、肛门内括约肌和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在肛管和直肠连接处形成的肌性环即为肛门直肠环。
该环对肛管闭合、控制排便起主要作用。
6.腕管carpal canal: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
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N通过。
任何使腕管缩小或内容物胀大的因素(如腕骨骨折)均可压迫正中N,导致腕管综合征。
7.股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伸包裹股A和股V上段所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方,呈漏斗形,长约3-4cm,至隐静脉裂孔下缘处即与血管外膜融合而移行为股血管鞘。
股鞘内腔被两个纵行纤维隔将其分为3个腔,外侧部容纳股A,中间部容纳股V,内侧部称股管,内有脂肪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8.收肌管adducor canal (Hunter管):位于大腿中部前内侧、缝匠肌深面的一个间隙,长约15cm,前壁为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
管内从前到后有隐N、股N至股内侧的肌支、股A、股V以及淋巴管。
上口接股三角,下口为收肌腱裂孔向下通腘窝。
9.听诊三角triangle of auscultation:为斜方肌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的一个肌间隙,又称肩胛旁三角。
该三角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底为薄层脂肪组织、深筋膜和弟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因缺少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
当肩胛骨向前外移位时,该三角范围会扩大。
10.Luschka关节(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为脊柱颈段(C3~C7)所特有,是由上位椎体的斜坡样唇缘与下位椎体侧方钩所构成,随年龄的增长,椎体钩骨质增生可压迫神经和血管等,致颈椎病。
问答题1.腮腺的位置、形态及穿行腮腺的结构。
答:位置:腮腺位于耳廓前下方咬肌表面及下颌后窝内。
形态:腮腺质软,大致呈楔形,底向外、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
穿经腮腺的结构:(1)纵向穿经腮腺的结构:颈外A、颞浅A、颞浅V、下颌后V、耳颞N。
(2)横向穿经腮腺的结构:上颌A、上颌V、面横A、面横V、面N及其分支。
答:肝外胆道组成: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组成。
胆总管的分段和毗邻胆总管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长约7~8cm,直径0.6~0.7cm,依其行程分为4段,各段毗邻:境界:后壁:长收肌和大收肌外侧壁:股内侧肌内容的前后排列顺序:由前向后依次为隐N、股A、股V 8.脊柱区各肌间三角的组成、内容、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角内有枕下N和椎A经过。
椎A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侧,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再穿寰枕后膜进入椎管,最后经枕骨大孔入颅。
颈椎的椎体钩骨质增生、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都可压迫椎A,使脑供血不足。
(二)听诊三角也称肩胛旁三角,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位于斜方肌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侧。
内上界: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肩胛骨脊柱缘下界:背阔肌上缘底(前壁):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顶(后壁):皮肤和浅筋膜当肩胛骨向前外移位时,该三角的范围会扩大。
病案分析病例一:海绵窦栓塞患者男性, 40岁,企业经理;因发高烧,伴剧烈头痛, 呕吐2天急诊入院。
患者4天前右上唇处有一疖肿,刮脸时不慎刮破, 并挤压之;2天前患者发烧并剧烈头痛,呕吐,在家肌注抗生素, 但病情未见好转,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和谵妄, 家人急送医院。
检查见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 体温39.5 ℃, 右侧上唇处有一疖肿,有脓栓,局部红肿,右面颊部肿胀,右侧上、下眼睑和睑结膜及球结膜肿胀,右眼球突出。
右眼底视网膜静脉淤血、扩张, 视乳头水肿,右眼外肌随意运动消失, 眼球活动受限,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三叉神经眼支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
白细胞计数20×10^9/L, 中性粒细胞为89%。
诊断为右侧感染性海绵窦栓塞。
问题:1.复习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答: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穿行结构: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N、滑车N、眼N和上颌N。
近窦腔的内侧壁,有颈内A和展N通过。
交通关系:两侧海绵窦经鞍膈前、后的海绵间窦相交通,形成环状窦。
海绵窦的前端与眼上、下静脉相连,还与蝶顶窦相连;窦的后端在颞骨岩部尖端处,分别与岩上、下窦相连;外下方与导V相连;向后与基底静脉丛相连。
2.复习“危险三角”的概念。
面部疖肿经何途径感染海绵窦?答:危险三角为面V所经过的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区。
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
同时危险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用所学知识解释该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答:海绵窦栓塞累及了右侧第Ⅲ、Ⅳ、Ⅵ脑神经及Ⅴ脑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动眼神经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所有眼球外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由于本例所有的眼球外肌的随意运动消失,说明以上三条脑神经受累。
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支配前额、鼻部和面上部的躯体感觉,此二神经受累使患者的上述部位有感觉障碍。
由于海绵窦和眼上静脉的血液被栓塞阻碍,引起汇入眼上静脉的视网膜中央静脉充血和眶内结构水肿, 本例表现为右侧上、下眼睑和睑、球结膜肿胀。
右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充血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临床体征。
病例二: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女性, 32岁,小学教师;因发现颈部肿胀伴性情急躁、失眠、消瘦3个月而就诊。
患者自诉近3个月以来经常易怒,性情急躁, 容易激动,好哭, 夜间失眠,怕热, 多汗,食欲亢进, 但体重不断减轻,月经失调。
检查发现病人消瘦,体温36.7 ℃,脉搏105次/min, 两手颤动,眼球轻度外突;颈部两侧明显肿胀,从后方双手触诊其颈部, 可触到肿大的甲状腺,并随吞咽上、下移动,两侧对称, 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无结节。
测定基础代谢率中度增高,血清中T3、T4 明显高出正常值。
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问题: 1.肿大的甲状腺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答:气管前筋膜在颈根部形成甲状腺鞘,称甲状腺假被膜。
假被膜增厚并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气管软骨的软骨膜愈着,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于喉及气管壁上。
因此, 吞咽时甲状腺可上、下移动。
2.肿大的甲状腺有可能压迫哪些器官,并引起什么症状?答: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向内侧可压迫喉和气管、咽和食管等,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如向后外方压迫交感干时, 可出现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称为Horner综合征。
3.若行外科手术治疗应作何切口?须经哪些层次方可显露甲状腺?答:行外科手术治疗多采用颈根部横切口,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4.手术中应避免损伤哪些结构?答:由于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有复杂的交叉关系, 故手术中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应注意保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
另外, 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囊鞘间隙,术中注意保护甲状旁腺。
5.术后声音嘶哑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答:若术后出现声音低钝或嘶哑,可能是损伤了喉上神经外支或喉返神经。
病例三:乳腺癌患者女性, 49岁,农民;因右侧乳房发现一肿块2月而就诊。
自述2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肿块,无疼痛, 故没有在意。
近来发现肿块不断增大,乳房皮肤肿胀, 故急来就诊。
检查见患者为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好, 体温36.5 ℃, 脉搏70次/min。
右侧乳房肿胀,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触诊可触到一3 cm×5 cm大小之肿块, 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度差, 无压痛。
右腋窝可触到1~2个较硬的淋巴结, 无触痛。
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癌。
问题:1.患者右侧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答:癌肿侵及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时,因该韧带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无伸展性,故牵拉乳房皮肤内陷,使乳房表面呈“橘皮样”改变。
2.乳腺癌可经哪些淋巴途径转移?答: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 淋巴主要回流入腋淋巴结。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内侧部的淋巴管, 一部分注入胸骨旁淋巴结,一部分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吻合;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
乳腺癌淋巴转移早期多见于腋淋巴结。
最初可在腋窝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数目较少,质硬, 无痛,可移动, 以后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并粘连成团, 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
若大量癌细胞阻塞腋淋巴管,可引起上肢淋巴性水肿。
3.若行乳腺癌手术根治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哪些结构?答:术中应注意保护下列结构:①头静脉:在切断胸大肌止点时应避免损伤头静脉。
该静脉是上肢浅静脉主干, 同时有许多淋巴管与其伴行,保护好该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管可减轻术后上肢水肿及其合并症的发生。
②腋窝内的重要血管、神经:清扫腋淋巴结时应避免撕裂腋静脉、损伤腋动脉和臂丛神经;对肩胛下动、静脉, 若无明显癌肿转移,应尽量保留该血管及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与背阔肌的同名神经,以及支配前锯肌的胸长神经。
③胸廓内动脉穿支:在切除附着于胸骨及肋骨的胸小肌纤维及整块乳腺组织时,应避免用力牵拉损伤胸廓内动脉穿支, 以免血管断裂缩回,造成止血困难。
病例四:腹股沟斜疝患者男性, 40岁,建筑工人;因右侧阴囊内发现肿块2年而入院。
2年前因腹部用力,右侧阴囊内出现一肿块,伴有轻度胀痛, 平卧并用手挤按后肿块消失。
此后,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后或用手将肿块向腹部挤按, 则肿块可消失。
检查发现患者右侧阴囊内有一肿块, 质地软, 扪之不痛, 透光试验阴性; 肿块回纳腹腔后将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腹股沟浅环, 感觉浅环扩大, 令患者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
用手指紧压腹股沟深环, 病人站立或咳嗽时, 肿块不再出现, 但手指移开后, 肿块则由外上向内下方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