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儿歌

第二章 儿歌


欢迎提问
如:《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7.颠倒歌(错了歌、古怪歌、滑稽歌)
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
奇、诙谐的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觉得很开心。
如《四川儿歌》:
河里石头滚上坡,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外婆,……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连锁调 6.绕口令 7.颠倒歌 8.字头歌 9.谜语歌
1.摇篮曲(摇篮歌、催眠曲)
古时称抚儿歌
2.游戏歌:
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 游戏,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
心健康,增长知识。
传统儿歌《打麦谣》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打大麦。
2.抓住儿歌特征去品味儿歌。
(美口悦耳是优秀儿歌的物质,鉴赏时应着重反复诵读、品味,享受儿 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不下来。 咪咪咪,猫咪来, 咕噜碌碌滚下来。
3.整体感受作品
(这一阶段是认识、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审美享 受的阶段)语言美、声律美、技巧美、意象美、意境美、意旨美
三、儿歌的功能:启蒙作用
• (一)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 如摇篮曲 • (二)陶冶幼儿的性情 • 儿歌率真自然、健康乐观、活泼风趣 • (三)开启幼儿的心智
•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
• 发音训练,学词汇、句子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指儿 歌中相关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主要方式有:连韵、隔行押韵、几行一转韵。 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的途 径。 主要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整齐的杂言。
8.字头歌: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这种儿歌是每句最后一字 几乎相同,一韵到底,语言亲切而风趣,有很强的韵律
感,深受婴幼儿喜爱。如:
谁在水里穿裙子,金鱼在水里穿裙子。
谁在天上推剪子,小燕在天上推剪子。
谁在草丛扯锯子?螳螂在草丛扯锯子。 谁在屋角织网子?蜘蛛在屋角织网子。
9.谜语歌
是以歌谣形式作谜面的谜语。 古人将“谜”解释为”隐语,即把本体隐蔽起来, 运用比喻影射或暗示本体的特征。
第二章 儿歌
了解儿歌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掌握儿歌的功能与特点 熟悉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学会鉴赏儿歌
第一节 儿歌概说
一、儿歌的概念
☆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又称为“童谣”。 它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
☆民间流传的童谣和作家创作的儿歌两部分。
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口耳相授、 代代相传。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 活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
学习创作,应把握:
(一)贴近幼儿生活,贵在率真自然。 古人把儿歌视为“天簌”,认为它们 “天机活泼,有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花散月前,无心飞舞。” “直率浑成”的“天地妙文”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艺术“是一门真诚 的功课”。
怎么来?
• • • • 怎么来? 抱着来? 怎么来? 背着来? • • • • 骑在爸爸肩下来。 坐在妈妈车上来。 牵着奶奶手儿来。 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 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
馍馍甜,馍馍香,大家都来尝。
噼噼啪,噼噼啪,……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歌。 如《七个妞妞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妞妞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二)既要有浓郁的儿歌味,又要 将儿歌当诗写
儿歌是语言的珍珠,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诗 写儿歌要准确把握住儿歌的特点; 体裁特点是顺口悦耳,口语化、音乐性。
(三)变换视角,避免雷同 (四)向传统儿歌学习—— 旧瓶装新酒 (五)反复修改,去粗取精


1.背诵本章引用的儿歌20首,同时体会儿歌的特点。 2.分别为婴儿、幼儿各创作一首儿歌,形式手法不限。 3.搜集整理当地流传的儿歌,在班上开儿歌朗诵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4.问答歌(对歌)
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内容的一种儿歌。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描述儿童可感知的 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如: 你姓啥?我姓黄。 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草?青草。
什么青? ……
5.连锁调(连珠体、连句、衔尾式)
特点: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 作为下句的开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 没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
二、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
子歌”、“小儿语”。
• 明代吕坤编著《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
最早的儿歌专集。
• 清代《天籁集》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
•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的
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 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 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三、趣味性,娱乐性强
寻求玩的乐趣、满足听觉上的快感, 间接得到思维、语言的训练 儿歌是最具娱乐性质的,而娱乐性质 总是与趣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
艺术形式
一、儿歌的分类
民间流传
▲来源 作家创作 “绝句型” 知识儿歌
▲内容
生活儿歌
▲行数格式
行数自由 ▲每行字数: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青石板上钉铜钉,
铜钉亮晶晶,
朝我眨眼睛。
第二节 儿歌鉴赏
•儿歌鉴赏包括“鉴” 与“赏”两层意思。 我们应如何鉴赏儿歌 呢?
1.以将来的工作对象——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选 择上乘的优质儿歌。(这一阶段活动属于“鉴”的范畴。) •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质朴、奇妙、瑰丽、富有幻想与童趣。我们成 人固然不可能再回到童年,但要做好婴幼儿与文学的中介,当好婴幼儿 与儿歌之间的“桥梁”,就必须怀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婴幼儿的 眼光去观察,以婴幼儿的耳朵去聆听,以婴幼儿的心灵去用感受、体验, 深入理解儿歌,让作品先感动自己,再经过自己的再创造去感动婴幼儿。
6.绕口令(拗口令、急口令)
含义:是利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口的儿歌。
特点:由于语音拗口,却又要求清晰,正确、流畅地念
出,稍不留意就会读错或念不下去,引人发笑;当读得
又快又准确时,又产生极大的快感。
功能:结构巧妙,短小活泼,读来佶屈聱牙,听来幽默 风趣,可训练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 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幼儿思维 敏捷的有效手段。
奏鲜明,韵律感极强,生动有趣,顺口易记。
如:《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4.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作
(这一阶段是阅读提升与审美创造阶段。) 诵读、品味儿歌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展开类 比与联想,进行再创作,完成儿歌鉴赏的全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萨克姆雷特”
第三节 儿歌创作
儿歌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 一首优秀的儿歌不仅很快口耳相传, 广为诵唱,而且可以代代相继,具有 久远的生命力。学会为孩子们创作儿 歌,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专 业素养。
节奏是儿歌的灵魂,没有节奏就无所谓儿歌。
如《小金鱼》 小金鱼, ×× ×┃ 水里游, ×× ×┃ 快快活活头碰头。 ×× ×× ┃×× ×┃
二、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适应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语言的需要 一般在四行至十行之间
《爬》 爬台阶, 往上跑, 往上跑, 回头瞧, 爸爸妈妈没我高。 《雨点》
小雨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