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法律思想史-第4章-古典自然法学派
西方法律思想史-第4章-古典自然法学派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了六个
方面的自由,这也是源自于“公海自由” 的精神,因为它规定这些自由对沿海国 和内陆国一律适用。
一、航行自由; 二、飞越自由; 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须受关于大陆
架条款规定的限制); 四、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 的自由(须受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 五、捕鱼自由(须受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 管理条款规定限制); 六、科学研究自由,但需遵守公约中关于大陆 架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两部分规定。
《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侧重从战争的
角度研究了国际法的相关问题 格老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 较为完整的原则,对国家主权调整的关 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公海自由理论
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才是他的经典理论。
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 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 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 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 使用。”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 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 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 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1.自然状态 霍布斯从人的本性、目的和动机出发来 描述自然状态,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 利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望得到满 足,但人在体力、智力、生理、教育和 经验上是有差别的,所以每个人的欲望 不可能一样
人们达到目的和希望也是平等的,人们
的目的是“自我保存”。在自然状态下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狼与狼的关系,经常 处于战争状态 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竞争存在;猜疑; 荣誉。
(二)著作 《战争与和平法》、 《捕获法》、《海上 自由论》、《荷兰法 律导论》
著作
《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
由》,在基于自然法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 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使他成为近代国 际法学的奠基人,而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 祖”。其中,格劳秀斯的两大贡献不能让人忘 记:1、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际法的 概念;2、他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此 外,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神学家,《基督教信仰 的真理》阐述了他的虔诚的宗教信仰思想。格 劳秀斯还有大量有关政治学与神学的剧作流传 于世。
中篇 近代
背景资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邓 巴 战 役 中 的 克 伦 威 尔 军 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查 理 一 世 被 处 死
法国大革命
攻 占 巴 士 底 狱
法国大革命
1792 8 10
年 月 日 巴 黎 群 众 进 攻 王 宫
第四章 古典自然法学派
第一节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的产生和发展
一、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第四节 英国霍布斯和洛克的法
律思想
一、霍布斯的法律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1588—
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 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 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 和。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 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 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 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 主专制。他把罗马教皇比作 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 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 维护“秩序”。
(三)君主主权和政体
1.君主主权 主权者权力是契约授予的,主权者不是 订立契约的一方,不存在违反契约的问 题,主权者不可被推翻。
主权者的权力无限(P118) 反对分权,主张集权,其主权论是君主
专制主权论 2.政体 主张按照掌握统治权人数的多少来划分 政体。
竭力推崇君主制,认为君主制有三点好
三、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资产阶级内部存
在两个政治派别:一派是保守派,也就 是以汉密尔顿等人为代表的联邦主义派, 他们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利 益。另一派是民主派,以杰斐逊、潘恩 为代表,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和一般工 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政治法律思想除体
现在上述两派各自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和 演说中外,还体现在官方的文件、宣言, 宪法及其他法律文件中。在这些宣言和 各州的宪法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政治法律 思想主要有:天赋人权思想、社会契约 思想、三权分立与权力制约平衡思想和 法治思想等。
四、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1789年以前,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
国家,封建制生产关系占据着统治地位。 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着三个等级,(僧侣 和宫廷贵族;贵族和司法官吏;农民、 手工业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 阶级对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激化,
特别是1788年发生的农业饥荒,促使 1789年爆发了公开的革命。 这次大革命涌现出三个主要政治派别, 即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经历 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法律的概念和分类
法律所指示的,只不过是所谓正义而已,同时
这个正义是消极的意义多于积极的意义,是强 调法律规范的禁止性多于许可性,在格老秀斯 看来,许可性的法律行为,只是“法律的沉 默”。 其次,法律是与权力相互对应的概念 法律从总的方面分为自然法和意定法(意志法) 两大类。其中,意定法包括神命法和人为法; 而人为法又包括国际法、国内法和地域法;国 内法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自然法的内容 其一,不得触犯他人的财产 其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由此产生 的收益归还原主。 其三,应当赔偿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引起 的损失 其四,应当履行自己的诺言,执行和遵 守契约 其五,违法犯罪应当受到处罚
(三)国际法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
律”,它是各国普遍接受用以保持人类 社会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 会的集体安全 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国家主 权是指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者行 为不受别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是 主权。
3.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相对性 斯宾诺莎论证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
天赋人权,保障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具 有绝对性,同时,他也论证了思想自由 和言论自由的相对性,他明确提出思想 自由和言论自由是有局限的,这就是, 一个人尽管可以在自己理性指导下发表 任何思想言论,甚至可以发表反对当局 的言论,但是,他却不能采取行动对抗 合法政府。
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要求。推翻封建统 治,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制则是基于 人性要求的必然结果。
(二)法律的定义、分类与法治原则
“法律是人给自己或别人为某一目的立
下的一个方案。” 他首先把法律划分为自然法和成文法, 前者反映“物理之必然”,后者以命令 形式反映人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斯宾诺莎又将法律划分为
(二)自然法
格老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
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 1.自然法的概念 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它指示任何 与我们的理性和社会性相一致的行为就 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 上罪恶的行为。
2.自然法的特性 第一,自然法凌驾于人定法之上,是最 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第二,自然法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
2.自然权利(《利维坦》) 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 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 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 由” 主要内容应是人的平等权利、自由权利 和生命保存权利。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是基于契约产生的。 “权利的互相
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契约所以 有约束力,不是由于契约本身,而是由 于人们畏惧毁约后会产生的不利后果。 国家是在人们转让权利、订立契约的基 础上产生的,目的是对外相互帮助抗御 外敌,对内谋求和平。 取得主权,建立国家的方式有两种(P118)
神法和人法——他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人 法的重要性 斯宾诺莎重视人法,坚决地主张服从法 律。法律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也是节制 人的欲望所必需的,服从法律是使人们 过理性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
(三)天赋人权与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由、言论自 由
第一位把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作为天赋
人权进行论证的思想家 自由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人们在订立 契约的时候,向共同体转让的仅仅是自 由行动的权利,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转让 自由思想和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
1.政府力图控制思想言论自由会产生的坏
处 (1)造成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2)造成人们强烈反抗和政权不稳。 (3)造成阿谀和背信弃义。 (4)造成扼杀科学与艺术的严重后果。
2.政府保障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好处 (1)可以使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 (2)可以使政府免受攻击。 (3)可以避免党争,促使人民团结。
(一)自然法与国家和法律的起源
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一书中,首
先从批判地研究《圣经》入手来研究自 然法和法律起源问题。 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产生以前,人类曾经 长期生存在自然状态下,受自然法的支 配。自然状态下,人们为了享有天然的 自然权利,就必然进行争斗。
人类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和法律,完全是
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欧洲来说是最早的 尼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统治者
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形式进行的(1566年爆 发);尼德兰的革命是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是不彻底的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同贵族的妥协 而告终的。1648年西班牙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
二、 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
荷兰思想家,西方近代著 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 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
斯宾诺莎( 1632-1677):
著作 著作颇丰,代表作 是《神学政治论》、 《伦理学》等 法律思想的哲学基 础——“泛神论”
“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
尚、性情最温和可亲的。按才智讲,有 些人超越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 高无上的。” ——罗素:《西方哲学 史》 “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 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 能的,如果基督再生于十七世纪,他就 是斯宾诺莎。” ——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