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有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行或前或后”、“月经愆期”、“经乱”、“乱经”等。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
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初潮一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岁后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
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云“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应“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并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和调养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热,延后为滞,淡少不胀者为虚,紫多胀痛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调经》依据“经水出诸肾”及肝肾“子母相关”等理论,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
郁,治法主张“疏肝之郁即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
以上诸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今人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经周期时前时后,先后无定,在中医学则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理轴功能紊乱,而其中与肝、肾、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月经周期异常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具体表现。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其病因多为肝郁和肾虚。
1.肝郁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
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
若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疏泄失司,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如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2.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
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所说“经血为水谷之精气……施泄于肾”。
若素体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大病久病伤肾,或少年肾气未充,或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肾气亏损,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若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密切相关。
然临证又要注意两脏同病或多脏受累的复杂病机,如肝为肾之子,
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子病及母,而致肾之封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
肝与脾又为相克关系,肝病可以克脾土,使脾生化气血、统血摄血功能失常,发为肝脾同病。
亦可见肝、肾、脾同病。
若以提前为多见,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者,可向崩漏转化;或以延后为多见,而又经量减少者,可向闭经转化,临证应予以注意。
从西医学观点看,本病的发生多由性腺轴功能紊乱所致。
或因卵泡早期促卵泡成熟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卵泡发育缓慢,不能届时发育成熟,排卵延后,而致月经后期而行;或虽有排卵,但促黄体生成激素(LH)分泌峰值不高,致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过早衰退,月经提前而至。
[诊断]
1.病史有七情内伤或慢性疾病等病史。
2.临床表现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或以上,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
(2)辅助检查:卵巢功能测定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有助于诊断。
内分泌激素测定,月经周期中不能形成LH高峰,卵巢不能排卵;或虽有排卵,但早期FSH相对不足,使卵泡发育延迟;或黄体期LH 相对不足,黄体不健。
基础体温测定为单相,或虽为双相,但低温相期过长或过短,或黄体期过短,高低温差小于0.3℃。
经潮6小时内子宫内膜活检,有排卵者,在延后周期可示正常或黄体分泌功能不足,
在提前周期可示黄体分泌功能不足;无排卵者则呈增生期改变。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崩漏相鉴别。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病证,除见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阴道出。
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沥不断。
对月经先后无定的育龄期妇女,当出现月经周期延后时,当注意与妊娠鉴别,切不可因病员主诉既住月经即不正常而忽视妊娠的排除。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应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
一般以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少腹胀甚连及胸胁,舌苔正常,脉弦者,属肝郁。
经量少,色淡质清,腰部酸痛,舌淡脉细弱者,属肾虚。
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血块,少腹胸胁胀满,腰膝酸软者,为肝郁肾虚。
治疗以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或疏肝解郁调经,或补肾调经,或疏肝补肾调经,随证治之。
总宜使肝肾开合正常,气血调和,则经自如期。
傅青主认为肝气郁结是乱经的主要病因,疏肝理气,调畅情怀,恢复肝之正常疏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
但妇女经、孕、产、乳屡伤精血,血虚不能养肝、柔肝,又可加重肝气之郁。
且疏泄之品,其性常偏温而燥,过用则克伐精血,反过来可加重肝气之郁,故对此型患者,在运用疏肝理气药时,注意不要过用香燥,同时遵循肝肾同
源、精血互生、益精以生血,养血以柔肝、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补肾调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但运用此法时,注意不可过用补阴或补阳之品波及肾之阴阳平衡,当遵循阳生阴长、阴阳互根的特点,使肾精充足,肾气健旺平衡,冲任调畅,重建肾主藏精,主施泄的功能,月经自可如期而至。
在健脾方而,以提前为主者,当重在补脾益气,以增强摄纳功能;以延后为主者,当重在健脾养血,以增加月经的物质基础,促使月经按期而至。
又脾虚可因于肝郁,亦可因失于肾阳的温照,故对本型患者尤当处理好肝与脾及肾与脾的关系。
根据肝、肾、脾三脏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特点,根据兼证、舌脉,对所涉及的他脏进行相关的治疗。
本病常虚实兼挟而以虚证多见,虚实兼夹时应扶正祛邪,但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1.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证候分析:郁怒伤肝,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气郁血滞则经行不畅、有血块;肝脉循少腹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气欲舒,则叹息;肝气犯胃,则嗳气食少;气郁化火,可见经色紫红,苔薄黄等证;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原方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肝;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煨姜温胃行气。
全方重在疏肝理脾,肝气得舒,脾气健运,则经自调。
若经行不畅,血出有块,小腹胀痛加丹参、泽兰、川牛膝、元胡。
兼见脘闷纳呆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
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去当归、煨姜,加丹皮、栀子、茜草、贯众清热凉血止血。
若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红,胸胁攻痛,胸腹胀,咽干口燥.舌红少律,脉细弱或虚弦者。
方用一贯煎。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肾气虚弱,封藏失司,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气亏损,阴阳两虚,阴不足则经血少,阳不足则经色淡、质清稀;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若腰骶酸痛甚者,酌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
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以补肾固涩止带。
若肝郁肾虚者,症见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柴胡炒荆芥当归白芍山药茯苓菟丝子熟地
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调经;菟丝子、熟地补肾气,益精血,养冲任;柴胡、荆芥清香以疏肝解郁;山药、茯苓健脾和中而利肾水。
全方疏肝肾之郁气,补肝肾之精血,肝气舒而肾精旺,气血调和,冲任得养,血海蓄溢正常,则经水自能定期而潮。
[转归与预后]
本病如及时治疗,又能重视调护,可望治愈,若治不及时,或调护不当,则可转化为崩漏或闭经,治疗比较困难,故应及早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