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初三语文阶段试题2015.2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

(共30分)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中华经典诗词是个qǐ丽多彩的世界。

这里,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xián 雅文静,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弘壮阔。

她如甘lín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如花朵点缀了寂寞的生活。

走进这个世界,能陶yě我们的情操。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该书以《子夜》为题是别有深意的。

B.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你怎么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呢?B.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不可思议....。

C.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D.同学们还有四个多月就要分离了,毕业后将各奔东西,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①,来者犹可追。

②上有所好,。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安得广厦千万间,。

⑤古诗词中有很多诗句蕴含着人生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李白的《行路难》中的,。

5.名著阅读。

(6分)(1)英国的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是以来划分阵营,这实际上是(现实寓意)。

(3分)(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B.《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给“我”买到了四本绘图的《山海经》,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长妈妈管《山海经》叫“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20XX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

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记的网名,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

实验初中也开设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2分)(2)导语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出来。

(2分)(3)对这次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初三了,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参加活动,对此,你该如何来劝说他们呢?(4分)二、阅读理解(共60分)(一)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完成第7题。

(6分)残霞夕照西湖①好。

花坞②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湖月上浮云散,轩槛③凉生,莲芰④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wù):湖岸凹入处。

③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④芰:即菱。

7.(1)词中说“西湖好”,下列哪一项不是表现“西湖好”的( )(2分)A.繁花飘落B.波平岸静C.月色清幽D.莲香宜人(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2分)(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4分)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注释】①除:提拔官职。

②奄:突然③戮:杀。

④赞:辅佐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社稷..之器( ) ②亮数.外出( )③臣若.不幸( ) ④后事宜.以付琬(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代裔为.长史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C.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2分)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译文: 11.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2分)(三)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完成12—14题。

(10分)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这是为什幺呢?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

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

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

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

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2.开头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2分)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6分)(1)体会第⑤段中加点的“通常”一词的准确性。

(3分)(2)请指出第⑦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1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 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 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 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 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四)阅读罗建军的《读书与境遇》一文,完成15—17题。

(10分)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

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

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

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

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

”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

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

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

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

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

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

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

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