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由于初中学生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材,它按照传统的通史体例编排,体系合理,浅显易懂,而高中学生则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的历史教材,它一改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通史体例,按照专题体系结构编排,理论性较强,不易学懂,倘若学生没有扎实的历史功底,很难大体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加上部分学生来自乡村中学,因中考历史分值偏低,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大部分人对历史不够重视,所花费在记忆历史知识上的时间过少,同时乡村中学具有历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极为欠缺,很多都是由语文、数学等老师负责教授,教学方法上一味讲求机械性的死记硬背。

因此,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生活,都觉得高中历史比较难学。

那么,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历史的学习难度;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顺利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通过兴趣引导,逐步能力渗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上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过渡时期和转型时期。

他们的能力要求、理性思维有逐步增强,教师只有通过及时地对其进行兴趣引导,扭转观念,消除思想障碍,能力才能渗透其中,但是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
仅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纯感性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深层次的、有意识的能力渗透,而且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要围绕历史教学目标,为历史教学服务。

如讲授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主权遭到破坏,人民备受奴役,学生往往都认为这是一种倒退,这时教师可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根据自身现有历史能力,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应当如何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而潜在的能力思考、训练也就渗透其中了。

第二,密切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同化与扩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己经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己有的知识。

把高中历史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历史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如学习“南昌起义”可以先设问每年的8月1日是哪一重要节日?学生会齐声回答:建军节。

接下来可再设问:1927年8月1日爆发的的南昌起义为什么会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呢?江西南昌为什么
会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呢?这样,教师就把学生己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扩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南昌起义在我党我军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己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和扬弃,积极研究、践行全新的历史教学摸式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以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历史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激情,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高中的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水平上比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在逐步加强。

根据该特点,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同时,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讨,启发、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去主动地探求真理。

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其次,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宏观地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适度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善于释疑解难,相机点拔学习方法,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此外,该教师讲授和补充的内容,教师必须要讲解和补充,而且要讲准、讲透、讲好、补充完整。

那讲什么呢?讲重点,讲难点,
讲结构,讲学生自己理不清、弄不懂、连不上的内容,讲历史理论分析,讲思想认识问题等。

这样,师生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适度的发挥,教与学做到有机统一,则上佳的历史教学效果自当“水到渠成”。

第四,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法。

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后决定因素。

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调动程度如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况。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自学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对学生的自学,要提出要求,告知适宜的办法,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线索,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自学历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一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指点迷津。

针对学生的自学,教师要善于适时点拨,恰当引申,有放有收。

教师的讲解要精讲精练,即所谓“少而精”,讲得恰到好处,要讲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讲历史教材里面的规律性、实质性、关键性的问题,讲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而一时认识不清、理解不了的内容。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创设一个个矛盾,激起一个个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让看似枯燥的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回味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