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述
科举制的定义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目的
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以整顿史制。

让更多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崇尚文学的风气,既选拔了人才,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

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的出现和演变历史
总体概括
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成科举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具体分析
隋唐时期
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渐露萌芽,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隋朝,但是也受到很多人争议。

唐朝正式出现了科举制,但是每次选拔的人较少。

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在唐代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
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
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元代
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

科举分为地方的
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在此期间科举还停办过两次,选举的人数也不
如宋代多。

明朝
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
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
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
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这导致了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

清朝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

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
内容。

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取才合
于学校一途。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优点:
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大的优点是公平公正。

以才选官,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选拔。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使得社会中下层
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缓和了统治阶级和士人
的矛盾;
2、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唐代的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

它不
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3、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
基础。

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
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缺点:发展到明清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陈旧落后和形式僵化,束缚人们思想、眼界。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因此,科举制度严重扼杀追求实际学问的本领。

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的见解。

为了求取功名,许多读书人死读书,不去追求真才实学,束缚了思想。

即使考中做官,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尤为重要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长期以来
造成读书人只顾死记硬背经书注解,无人研究科学技术,乃至造成中国科技逐
渐落后。

古代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
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科举制度是
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

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
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
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
黑暗。

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
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
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
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影响深远。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
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对中国在内的
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科举制堪比“四大发
明”影响全球用人观。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