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序课程序号: 2621儿童文学名著选读学院: 行知学院人文分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092班姓名:林初豪学号: 09016259授课教师:钱淑英提交时间:2011年 12月 26 日浅谈《草房子》一一一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感动汉语言文学09016259 林初豪摘要: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作者描绘了油麻地里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和一些大人,描绘了各自的欢乐与不幸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是圆满地结束。
在读者读完后,孩子们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为他们发笑,为他们悲伤、流泪。
本文将以淘气、善良、勇敢的桑桑为中心浅析该作品,并想发表一个观点,那就是虽时代不同,那份感动相同。
关键字:草房子;桑桑;曹文学;儿童前言在论文前面首先想说的是,上节儿童文学课有位研究生指出,《草房子》这部作品她没读完,并觉得曹文轩这部作品打动不了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
笔者觉得她说这番话实在是错的。
其一,对于一部你未曾读完的作品,轻易作此谬论是不对的,是非常愚蠢的;其二,曹文轩曾说过,并且笔者也十分赞同的话:“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我们看到油麻地的他们依旧能为他们所感动。
”根据笔者亲身感受也确实如此。
笔者在刚看完《草房子》最后一章,合上书本,发现自己双眼湿润,已经是多久没这般被感动过了。
脑海浮现的是那些可爱的人物: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秦大奶奶,白雀,蒋一轮,桑巧,温幼菊……在读这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为他们的高兴,难过,甚至流泪……在这本书的开篇内容提要中这样介绍,这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觉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作品的开始是以桑桑将要离开油麻地起草的,因此叙述手法总的来说是倒叙,而各个章节结构又是平行式分布的,看似涣散,实则紧凑。
在认为小说主人公是桑桑的时候,小说第一章竟是先写桑桑的同学—一秃鹤,在读完整本小说才知道,其实他们每一个油麻地的人都是小说的主角,只是每一章描画重点人物时,桑桑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桑桑就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条“绳索”。
也真是有了桑桑,每个人物形象便变得鲜明起来。
以下就以桑桑为重点,浅析下这部作品。
一、淘气可爱的桑桑桑桑是个淘气包,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
为让鸽子有个家,趁爸妈不在家,就将家中碗柜根据他想象的样子用锯子和斧头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
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
他还有模板把这个碗柜硬分隔成了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十二户“人家”。
这样做的结果是挨了妈妈好一顿揍;桑桑想要个渔网,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
这分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分明是一张不错的网。
他三下两下就把蚊帐改制成可一张网。
这结果是妈妈把桑桑的蚊帐拿走,桑桑被蚊子咬了一晚上;在炎热的夏天,为了搞清楚为什么被棉套死死捂着,冰棍反而不溶化。
桑桑穿上棉袄棉裤,戴上棉帽在校园的空地上来回走动,还做出一些莫名奇妙的动作,仿佛将空地当做舞台一般,引得油麻地小学师生的围观喝彩。
桑桑在河边洗身子的时候,在水码头上不停地跳,又颤颤抖抖地把那些乡谣大声叫唤出来: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
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
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
起初我并没怎么注意这首乡谣,后来发现时间年龄的冲突让我觉得不禁好笑,着实为桑桑的可爱拍手叫好。
又如出自纸月口中的具有教人常识意义的乡谣: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桂花满树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装。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笔者惭愧,在看了这乡谣才恍悟,哦,原来一年每个月开的花是这般的啊。
二、善良的桑桑桑桑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
作品中秦大奶奶,起初是油麻地里所有人都厌恶的老太婆,惹人讨厌。
外人是这么形象地评价的:“这个人太小气,一锥子扎不出血来。
跌倒了,还要从地上抓一把泥。
”在秦大奶奶的老伴去世后,因油麻地需要建造学校占用了她的地所以她一直做些事情来捣乱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使油麻地的人更加讨厌这个老太婆,谁都怕她不敢接近她。
只有桑桑亲切地叫她奶奶,不忌讳地接近她,因此也被爸妈指责说是非不分。
而秦大奶奶在一次拯救落水小女孩乔乔时险些失去性命,在油麻地所有孩子们是胜利街呼喊“奶奶”中醒过来。
笔者读到这时,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呼唤,也为秦大奶奶捏把汗。
最后也终于转变成大家都喜爱的慈祥奶奶,她似乎成了油麻地小学的守护神,日夜守护着油麻地校区的财产安全。
细马,是未有生育能力的夫妇邱二爷、邱二妈从弟弟家领养过来的孩子,他个性凶猛,不爱读书,起初还听不懂油麻地里人的话,因此没有人和他玩。
于是他辍学牧羊,谁要是招惹了他,他就向谁挥拳头。
而事实上的他是很害怕孤独的,没人愿意和这个野孩子玩耍。
只有桑桑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也只顺从桑桑一个人。
当然细马也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在邱二爷生病卧床的时候,大夫说需要中药需要柳树须子,于是细马挥镐狠命地砸冻土,细马本来就有裂口的手,因连续剧烈震动,流出血来。
血将镐柄染红了。
最后,邱二妈看见这大半竹篮柳树须子时,眼睛红了。
纸月,每天上学都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学校,有段时间因为老是迟到引起了桑桑的注意。
善良的桑桑在纸月去学校的路上一探究竟,在知道她被原来小学的三个同学欺负后,明知不是对手的桑桑让纸月快跑,一人抓起砖头挡住了三个小男孩的去路。
虽然这之后的过程桑桑也讨了顿他们的打,最后还是帮纸月化解了危机。
善良的桑桑还会帮老是蒋一轮和白雀传递书信,成了他们的“红娘”,而桑桑觉得自己更像个特务,就想知道别人都不知道德秘密一样。
桑桑最敬佩蒋一轮,他书教的好,笛子吹的好,人长的很高,但高的不蠢,高的匀称、恰当。
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有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
他们俩是自然地爱慕对方的,也许是白雀的父亲白三嫌蒋一轮是个穷教书的缘故,蒋一轮和白雀只能通过桑桑暗通私信,也只有桑桑乐意帮他们。
虽然最后白雀和蒋一轮还是没有在一起,白雀最后把给蒋一轮的信都赠给了桑桑,她说,你长大了再看,那时,你才能看得明白。
那里头,有你的白雀姐姐。
这段话让人不禁觉得意味深长之余又饱含淡淡忧伤。
三、勇敢的桑桑桑桑在上六年级的时候得了怪病,父亲背着他跑遍各个县城都说无法医治。
一次,柳柳从家里出来时,又看见母亲正在向邱二妈落泪,于是问桑桑:“妈妈为什么总哭?”桑桑说:“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就你一个人去吗?”“就我一个人去。
”“我和你一起去,你带我吗?”“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
”这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对死亡世界的理解,这些成熟的话语竟然出自一个儿童之口,读来让人心颤,起到了一种悲剧性的效果。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的确,当死亡逼近幼小的生命之时,作者通过两个懵懂孩童的对话传达出了他们对死亡的未知与好奇、无助与迷茫,读来让人心动,为其桑桑悲痛。
在桑桑想要放弃的时候,是他的老师温幼菊一直告诉他“别怕”,文弱的温幼菊,似乎给了桑桑神秘的力量。
桑桑的父亲桑乔几次感觉到桑桑有一种取下猎枪去打猎的愿望。
但他用冷冷地目光熄灭了桑桑的念头。
现在,他决定满足儿子的愿望。
他不再在乎人们会知道他从前是一个低贱的猎人……桑乔在儿子配合下打到两只野鸡后看到儿子那副高兴得几乎发狂的样子,抓着猎枪,两眼顿时湿润了……就在大家都绝望关头,桑乔得知了一个老医师专治这病,在寻觅到他后,老医师说这是鼠疮,开个中药处方连吃七天后,这孩子若是尿出棕色尿来,就说明药已有效应了。
于是,这熬药的任务,温幼菊接手了,她说:“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你们,包括纸月在内的孩子们,让桑桑看到了许多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他没有理由不好好吃药。
”一个月后,桑桑脖子上的肿块开始消退,这天桑桑接到父亲的发烫猎枪,在父亲帮助下,将枪口高高地对着天空。
当十四声枪响之后桑桑看着天空飘起一片淡蓝色的硝烟,放声大哭起来。
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已死过一回了。
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读到这,仿佛眼前就看到一片淡蓝天空下,一个端着枪的少年对着天空放声大哭。
与此同时,自己也不禁为桑桑,为他的生命留下眼泪。
虽然这作品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但这份感动我们却能感同身受。
曹文轩曾发表这样的观点:曹文轩指出,能感动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之动情。
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
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虽然现在的孩子和那时的孩子时代到底是不同的,虽然城里长大的孩子和油麻地里长大的孩子到底也是不同的,但能感动人们的总还是那些东西,并且早已再被称为孩子的我们也会为其感动,留下真挚的眼泪。
参考文献:[1]曹文轩《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2]杨建生拷问生命追求永恒———对曹文轩《草房子》中死亡描写的解读当代文学 2010.[3] 邓筱菊从《草房子》看曹文轩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现代文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