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解
综合诊断依据: 1、射线接触(职业)史
a) 放射源种类,什么源;照射时间;距离; 操作情况 b) 实足工龄。其中间断半年的要扣出最低 累剂量1.5-2Gy c) 有无事故;有无防护设备.
4-6 >6
分度
轻
出血 感染 损伤器管
— —
骨髓造血抑制
中
重 极重
+—++
++—+++
+—++
++—+++
+++
+++
肠型 10
脑型 >50
高烧、复泄、电 肠上皮、隐窝上 皮 介混乱
共济失调、抽搐、 小脑、大脑、脑 震颤 水肿
四、诊断
主要依据照射剂量大小,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轻重以及血象变化速度进行综合判断。通常 分早期分类诊断和临床诊断两个方面。 1、剂量:(受照剂量) ①剂量剂 ②估算 ③模拟
3、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1)温度(冰冻状态下使辐射损伤减轻) 2 )氧(游离氧存在, HO.2 可以与氧结 合,产生在量的更加活泼的自由基H2O2因 而加强放射损伤效应,称为氧效应。) 3 )化学物质(在体内由于某些激素、 化学制剂存在,可以降低机体辐射敏感 性,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三、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类型
1、表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 1)躯体效应 2)遗传效应 2、按其发生性质分: 1)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
辐射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
躯体效应
确定性效应
白内障 皮肤良性损伤 辐射致致癌 骨脊内血细胞减少致造成 血障碍 性细胞减少致生育力减退 血管和结缔组织受损
遗传效应
各种遗传危害
外照射急性放病
一、 定义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在 短时间 ( 数日 ) 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 起的全身性疾病。 二、 病因 是电离辐射作用于人的机体而引起的。
2、继发作用,是指在细胞损伤的基础上, 引起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变化导致临床症状 出现。 其机理有三: 1)神经体液失调。 组织 神经营养机能障碍。影响局部组织的呼吸、新 陈代谢、血管口径变化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性。 2 )细胞膜和血管壁通透 性改变,影 响组织供给营养。使损伤发展。 3 )通过毒血症作用。细 胞产生某种有毒物质可进入血液到其它组织引 起进一步损伤。
二、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1、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种类 2)照射剂量 3 )剂量率(总剂量相同,剂量率高 生物效应越显著) 4)分次照射 5)照射方式 6)照射部位与面积
2、与机体有关因素 1)种系的放射性敏感性。(种系演化越高, 组织结构越复杂。放射敏感性越高) 2)个体的放射敏感性。个体发育所处阶段 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总体说来,放射敏感性随 个体发育过程而遂渐降低。 3)不同器官、组织与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不 同 。
一、电离辐射所致生物效应机理
1、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 机体受射线照射后,吸收了射线能量,其 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及水)发 生电离和激发。 原发作用包括 1)直接电离作用(电离辐射直接作用大分 子) 2)间接电离作用(先作用水产生自由基H.、 OH.、H2O2、H2、H2O┾、e-―aq 再作用大分子)
3、化检: ①外周血淋巴细胞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肠型 1200 900 600 300 0 ②白细胞、血小板的最低值与照射量关系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肠型 4500 3500 2500 1500 7—10
③染色体是生物剂量计,有助于早期诊断。 ④骨髓象变化是和白细胞平行的。 ⑤精液检查5——6Gy精子缺乏,>6Gy是 去势剂 量。 ⑥生化:尿的生化指标:牛磺酸、肌酸、 脱氧胞核苷、β-氨基异丁酸。 ⑦免疫指标。(T、B淋巴细胞)
从时间上来讲:原发作用是指射线作用于 机体之后到出现明显症状之前的一系列变化过 程;继发作用是:指症状出现后的一系列变化 过程。 从研究内容上讲:原发作用包括了机体在 射线的作用下的能量吸收、传递转化、以及与 此相应的生物分子和细胞微细结构的损伤和破 坏。继发作用则包括由原发作用后进一步引起 的生物化学变化、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病理 形态的改变;以及临床症状的出现和发展。
五、急性放射病治疗原则
主要指造血型,轻度放射病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中度、重度放射病: 1、 初期:抗放治疗;对症治疗。 2、 假愈期保护造血组织、预防感染;预防出血 (以保护预防为主) 3、极期:抗感染;抗出血;减累造血功能损伤; 胃肠道症状治疗;(电介质平衡);防止出血。 (目的减轻症状) 4、 恢复期:强壮剂 ;促进造血药。 5、极度放射病:同上,但要增加骨髓移植。 6、脑型 、肠型 对症治疗。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引言
电离辐射引起生物效应的作用是一种非常 复杂的过程。目前仍不清楚,但是大多数学者认 为放射损伤发生是按一定的阶梯进行的。生物 基质的电离和激发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 变化,由分子水平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细胞水平、 器官水平的损伤,出现相应的生化代谢紊乱, 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 放射损伤的阶段过程可发划分为:原发作 用和继发作用两个阶段。
2、临床症状 主要看呕吐,如果照后3小时发生一次呕吐 全身轻度衰竭,受照剂量大约1—2Gy;如果照 后30分钟至3小时呕吐二次或多次全身中度衰 竭,受照射剂量大约2—4Gy;照后很快出现频 吐照射剂量>4Gy;照后表现上吐、下泄,全身 极度衰竭,受照射剂量往往>6Gy,这是早期诊 断 的重要指标。
三、分型
根据剂量大小、主要症状、病程特点 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脑型、肠型、造血型。 其中造血型根据病情轻重,剂量大小分 为四度,即轻、中、重、极重。造血型 病程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故又分四期 初期、假愈期、急性期、恢复期。 急性放射病分型、受照剂量、主要症 状详见表
急性放射病分型(续)
类 型 剂量 Gy 1-2 造血 1-8 型 2-4
பைடு நூலகம்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一、 定义: 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510 年)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当量限值 的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以 造血组损伤为主并拌有其它系统改变的 全身性疾病。
二、
诊断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目前无特异的诊断 指标必须根据超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史、 个人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