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二) “铁饭碗”、“一职定终身”思想严重 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的就业体制被打破,“自主择 业、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日趋成熟,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 空间,大学生择业方向出现多元化。但传统的就业思想依然深刻影响着 大学生的择业取向,由于社会分工的明显,大学生在就业时,首选那些 稳定性高、工作条件好、待遇优厚的单位,而不太愿意去那些流动性 强、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的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 业。另外,一些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将初次就业看作终身就 业,因此一进入劳动力市场就挤在那些稳定且收人高的职业领域。这样 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向自然就转向了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 等相对稳定轻松的行业队伍中,编制,“铁饭碗”等诱人的福利待遇吸引 着他们,但这些岗位需要的人数毕竟是少数,由于本身的就业难,很多 学生致力于各种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因此,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 堆”现象很突出[1]。据有关统计表明,自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实行 以来,报考人数居高不下,如今公务员考试已经代替高考和考研,成为 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被考生称为“华夏第一考”。2013年国家公务员 考试报名结束,共1369657有人通过资格审查,总竞争比为65.6比1,有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从第一 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 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 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
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2009年,中国将有700万大学生需 要解决就业问题,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 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因此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现状是就业难。在这样严峻的就 业形势下,当前大学毕业生持有怎样的择业观念呢? 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加大了就业难度 (一) 追求大城市、发达地区 有很多毕业生向往大城市,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去小城市或者偏远地 区。“大城市里机会多,遍地是黄金”的传统观念也束缚了大学毕业生的 择业取向。许多大学生宁肯漂在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基层和偏远地区 就业。然而现实是大城市、发达地区的人才已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就 业竞争激烈,现在很多大都市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他们有 着高学历,却没有自己稳定的工作,生活过的艰难,尽管这样他们还是 愿意在大都市里等待寻找机会。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限制了他们的 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转变大学生不合理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的对策 7 (一) 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就业打下基 础7 (二)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 (三) 寻找多种就业渠道,尝试自主创业 8 (四)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8 (五) 家庭要给予支持 8 (六)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 环境 8 (七) 积极开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9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原因分析 (一) 功利化倾向的价值取向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思想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其理论以强调道 义、注重人格的修养和完善为最大特点,“罕言利”,重义轻利。但其 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在中国读 书人的心目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朝时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之 后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更是强化了这一思想。这些思想均带有一定程 度的功利色彩,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们不断受到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就业过 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5]。许多人强调自我发展 而忽视才智发体主义思想、奉献精神被忽视,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一部 分毕业生在就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眼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对职业的 长远规划,也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盲目追求环境舒适、收入高、 福利待遇好的部门,也导致其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因此不少大学生出 现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后,过度追求“经济报酬”,奖经济收益放在择业的 主要标准,而其次才注重“发挥个人特长,施展个人才华”,选择有发展 前景的职业。当问及毕业生为什么不接受某份工作时,得到的最多的答
案是“报酬太低”、“福利待遇不好”等。二是社会庸俗文化对大学校园的 浸染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外因。大学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社 会大众价值观的反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快 餐”文化、“灰色”文化在社会中悄然流行,这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 只求刺激、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 文化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认知能 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价值观念不成熟也不完善,因 此,“灰色” 文化易使大学生对快乐的理解与追求发生偏移,简单的快 感满足替代了深刻的理论探究,享受、拜金、暴力、庸俗等思想增加了 大学生价值追求中的功利化倾向。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为功利价值观念提 供了土壤。市场经济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主体为本位、以市场为机制的经 济关系。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利益导向原则是其首要原则,如果违背这 一原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能没有商 品意识和经济头脑,不能不正视利益。市场经济追求最大利益,而最大 利益必须靠创造财富来实现。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生 存竞争、利益原则成为经济活动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进而成为社 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原则,并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和领域内日益发挥其制约 和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作用,使得追逐利益原则在各种领域具 有了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且,这些原则实际上也符合人的自然本性需 要,因此,一经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肯定,马上就会被人们欣然接受。人 们的精神取向从“重义”转向了重功利,功利取代道德成为了生活的第 一需要。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以功利原则去衡量、评价 每个市场主体的能力与价值、成功和失败,无形中强化了功利原则的导 向作用,使其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这些原因的作用 下,大学生很容易形成功利性的价值观,从而表现在择业、就业方面。
109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门职位已经达到 9470:1竞争 之剧烈为历年之最,同时有13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
(三) 择业期望理想化 曾几何时,大学生被奉为至高无上的桂冠——“天之骄子”。从小父 母、老师、社会都对他们寄托了很高的期望,他们也被感染和影响,就 业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毕业生们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普遍期望 值过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没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择业理想与社会现 实、择业与就业之问的关系。他们认为自己学历水平较高,受过高等教 育,理应有一个好的前途,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拿着高薪水,有较 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看不到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认不清当前的就业 形式,自我估价定位及择业期望值偏高,过分挑剔[2]。父母家人对他们 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攀比心理严重,认为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被别人看不 起,这样一来大学毕业生就形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一心追 求好工作,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样大大限制了自身就业。 (四) 部分毕业生择业趋向于回归生源地 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回到家乡工作,选择 回生源地就业的学生主要是出于两种动机:第一种是认为“本土作战 ”享 有地利、人和之便,找工作会比较容易,有些来自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毕 业过后也会回到生源地找工作,尽管当地的就业竞争也比较激烈。第二 种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动回到生源地建设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 一份力,从这一点来看,这种择业取向是积极的,但是这样的毕业生还 不是很多。 (五) 部分独生子女毕业生择业取向盲目从众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中,有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很多现象表明,独生子女 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更大,一方面由于依赖心理,他们在就业过 程中会缺乏主动性,不知道为就业做哪些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想从事 什么样的工作,更多时候是效仿别人而进行选择,别人说哪个单位好他 们就去关注联系哪个单位,不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分析,从众现象比较 明显。因此,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别人观点的左右,在择业上表现的漂浮 不定,犹豫不决,迟迟不做决定,从而失去了不少的工作机会。另一方 面,独生子女择业过分依赖父母,认为找工作是父母的事,父母应该安 排好一切,等着父母找好就业单位,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和消极性[3]。 (六) “对口”心理比较明显
一些毕业生择业往往以自己所学专业为圆心选择单位或职业,把自己 固定在一个较死的圈子里。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毕业生的工作与本身专业 并不对口,甚至相差很大,现在很多热门专业都达到饱和,所需专业人 才有限,有的相对“冷门”的专业所需的人才更少,因此对于过分追求专 业对口的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大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4]。拿英语专业 来举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到现在,以及2008奥运 将在京举行和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英语在我国市场越来越显得相 对重要。所以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应该说学好英语的前景是 乐观的。但由于近几年英语类专业招生过热,再者由于学生相当一部分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实力并不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差,这几年总体 就业形势又不太理想,英语类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 面,无疑给英语专业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样一来,就要求他们 转变观念,积极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内。
目录
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加大了就业难度 2 (一) 追求大城市、发达地区 2 (二) “铁饭碗”、“一职定终身”思想严重 2 (三) 择业期望理想化 2 (四) 部分毕业生择业趋向于回归生源地 3 (五) 部分独生子女毕业生择业取向盲目从众 3 (六) “对口”心理比较明显 3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原因分析 4 (一) 功利化倾向的价值取向 4 (二) 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扎堆现象严重 5 (三) 求稳定、怕挫折心理的影响 5 (四) 陈旧的“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 5 (五)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6 (六) 综合能力不高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