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感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1.1环境意味着什么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
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
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二、资料收集的方法❖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1)观察实质痕迹,是指系统地注意实质环境,找寻过去曾发生活动的痕迹,并通过研究者的想象推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不必在痕迹形成当时进行,因而对于发现稀有、私密事件特别有用,是不惹人厌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进行。
记录的工具有注记图、速写、拍照和记数等❖(2)观察环境行为或任务表现,是指系统地观察人们如何使用环境,空间的安排如何影响参与者:如实质环境如何支持或妨碍发生在其中的行为。
这种研究是心领神会的、直接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环境中行为的动态变化,不过对行为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干扰。
记录的工具有行为注记图、文字记录、速写、拍照、录像等。
❖(3)专题深入访问,系统的提出问题,来发现人们的所想、所感、所行,知道、相信和企盼什么,获得使用者的主观感受。
其询问方法又可以分为鼓励式的问询、反应式的问询、转接的问询、追究情景的问询、追究情绪的问询等等。
❖(4)标准化问卷。
通过一系列相同的问题问数目众多的一群人,然后比较分析其答案,用来发现群体的共性。
除了文字的形式,还可以使用受访人自己照相、徒手绘地图、速写等视觉式回答。
标准化问卷得出的是量上的差异,有待于研究者的分析、判断并定性。
❖(5)文献资料法。
是根据文献记录对历史环境的推测,需要研究者的想象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是平面行为分析,设身处境,将人的行为读入平面图中。
❖三、环境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一、这门学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二、近些年来研究特点三、发展前景❖四、全球的环境心理学❖1)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变化和政治因素已经影响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向。
如,日本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于是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自然灾害对个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就特别引起日本环境心理学家的兴趣。
而人少,气候寒冷的瑞典,环境心理学家更关心的是保护能源和风景的研究。
在各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问题指向的特点。
❖2)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心理学除了会继续发展特定的主题外,还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攻关,寻找适用广泛的解决方案。
第一章感知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第二节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第三节感知与环境设计❖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二、感觉、知觉的种类❖第二节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sensibility)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表示主观感觉的能力,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sensation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4、实践锻炼与发展❖三、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各种感觉与环境设计❖第三节感知与环境设计❖一、设计中的视觉运动规律❖二、视线与展示设计❖三、空间设计中的距离控制❖四、知觉与距离❖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第三节概论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论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论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论知觉与环境问题❖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认为我们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是在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更易为设计者接受。
❖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
这种理论也称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主要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率知觉理论,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更重视在真实的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学习、经验和学习的作用,提醒设计者尊重别人的世界。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第二节城市公共意向研究❖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一、什么是认知地图二、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三、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认知地图如何获得七、易识别环境八、环境指认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第三节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共同点: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环境负荷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约束是应激的标志。
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第二节拥挤第三节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噪声烦躁)的因素三、噪声源四、噪声对行为的影响(一)噪声与助人行为(二)噪声与绩效(三)噪声与交往(四)噪声对健康的影响五、噪声控制第二节拥挤一、密度对非人类动物的影响二、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三、汇总:密度对人类影响的概念化四、消除造成拥挤现象的因素并减少其影响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第二节私密性第三节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个人气泡)❖是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不安,界定了人们彼此之间以多近的距离进行交往❖个人空间的度量:实验室止步距离法(实验室研究)、投射法(模拟法)和自然观察法(现场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二、人际距离密切距离:0-0.45米触觉、耳语(避免谈话、微笑、注视个人距离:0.45-1.2米言语交往社会距离:1.2-3.6米事务性接触公共距离:3.6-7.6米或更远与公众接触三、人际空间定位四、利于实现目标的个人空间区五、个人空间太大或太小所造成的影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的影响因素四、私密性与环境设计❖二、领域的类型❖主要领域是使用者使用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讲最重要的场所。
主要领域为个人和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外人未经允许闯入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侵犯行为,会对使用者构成严重威胁,必要时使用武力保卫也可。
❖次要领域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
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公共领域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
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
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三、领域性行为❖四、领域的功能❖五、领域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研究综述❖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消极影响的理论假设❖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第九章环境设计❖第一节居住环境设计❖第二节学习环境设计❖第三节工作环境设计❖第四节公共环境设计❖第一节居住环境设计一、住所空间二、居住场所设计❖第二节学习环境设计一、学校环境设计二、博物馆或展览馆设计❖第三节工作环境设计一、工作中的物理环境因素二、劳动环境设计❖第四节公共环境设计一、医院的设计二、监狱的设计三、休闲环境设计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第一节人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资源保护策略❖第一节人对环境的影响一、环境风险评价二、社会两难❖第二节资源保护策略一、先行策略二、随后策略三、超越传统的行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