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育苗技术
刘杰
(林西县南门外林场)
摘要:枸杞育苗培育过程初探
关键词:枸杞、育苗、技术
一、形态、生物特性及药用价值
1、形态
枸杞为茄科,枸杞属落叶灌木,树皮幼时灰白色,老皮深褐色,小沟裂,树形开张,枝条细长,先端弯曲下垂,小枝密,淡黄色、叶腋生有短刺。
叶互生或丛生,叶柄短,叶卵型或卵状披针形,全绿,花腋生,数朵或丛生,花冠紫红色,花梗短,浆果椭圆型或卵型,红色或桔红色。
内有种子20—50粒,种子扁形,黄白色。
2、生物特性
枸杞耐盐碱,耐干旱,抗沙力强,是盐碱地区、沙区造林的首选灌木经济树种。
花期长,艳丽可爱,每当秋初,红果满枝,是优美的园林观赏树种。
枸杞适应性强,对土壤气候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种植。
喜光,有耐寒、耐碱、耐旱的特点,不论在沟岸、山坡、渠旁、道旁、宅旁均可种植,但是低洼积水的地方不宜种植。
枸杞是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固沙造
林,营造护田林的优良树种。
3、药用价值
枸杞的果实具有强筋骨、补肝肾、明目之效能,根枝也可以入药,是营养较高的滋补强壮剂。
二、采种
枸杞的果实成熟期因地区的不同而异,一般在6—10 月成熟。
选择果大质优,产量高的品种的2—3期的果实作种子。
果实采摘后,用40℃温水浸泡一昼夜,待变软后把种子搓洗冲洗,捞出果皮果肉,取出沉淀种子凉晒备用。
三、育苗
1、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捞出再用45℃温水浸泡2—3天,按1:3混拌湿沙放入器皿中或堆放室内,待1/3种子裂嘴即可播种。
播前要作发芽实验,以便下种时有依据,种子发芽率85%以上,播种量为1公斤/亩。
2、选地、整地与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沃的微酸性或中性沙壤土作为育苗地。
不宜选择重粘地或低洼湿地。
再头一年的秋天进行深耕,做到精耕细整。
每公顷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3000—4000kg,同时撒入适当的农药,进
行地下杀虫。
3、作床
枸杞种子较小,播种可采用低床床面长为5米,宽为 3.5米,埂高30cm,宽30cm,每床中间挑一条沟,沟宽为30cm,深为10cm。
床面要细致平整,土壤松软适宜。
床做好后,在播种前7天要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消毒,用喷雾器喷雾。
4、播种
(1)时间力争早播,一般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
播种前充足灌足底水。
(2)播种方法用开沟器开沟条播,行距20厘米,播幅3—5厘米。
沙壤土沟深2—3厘米,沟底保留活土,然后将种子同沙土按播种量均匀地撒到沟里,然后用钉耙把沟搂平,一般种子覆土厚度不超过2厘米。
用人工踩实,第二天再踩一次可保墒、反潮,为发芽创造条件。
沙地沟深5—7厘米,先在沟底铺撒3—5厘米的湿沙,播种后再覆盖2厘米的沙土,搂平后踩实。
播后10天左右即可出土生长。
5、管理
(1)苗木出土前管理
枸杞种子小,顶土力弱,一般不灌溉。
在保证不了种子发芽出土时,可以喷灌,当土壤湿度适宜平均气温在
18℃时,种子10天左右即可出苗。
(2)苗木出土后的抚育
1.灌溉:在生长初期,出苗后1个月左右幼苗以根系生长为主,地上部分生长很慢,这时要采取以灌溉为中心的各项抚育工作,力争苗全、苗壮。
随着苗木的生长,灌溉次数应逐渐减少,量应适当加大,使苗木根系分布层的土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
7—8月份苗木生长迅速,苗高占全年总生长量的80%左右,地下部分根系,主要侧根数量增加,扩展很快。
这时要加强灌水,本着次少量多,一次灌透的原则,后期停止灌溉。
2.松土除草:育苗要经常保持干净无杂草和土址疏松,松土和除草的次数、深度可根据苗木生长不同时期的根系发育情况、气候、土址和杂草滋生多少而定。
一般松土除草全年6—7次。
生长旺期,次数要多,7月下旬以后要少,8月中下旬停止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初期2—3cm,后期4—5cm,除草的原则是除早、除小、除净。
灌水降雨,间苗后及时松土。
3.间苗:幼苗疏密不均,影响生长,根系发育不良,应采取早间、早定的原则,间苗可分两次,第一次是苗高5—6cm的6月中旬,株距5—6cm,7月上旬进行第二次间苗株距10—15cm,间苗原则是去两头留中间。
4.追肥:追肥应结合灌溉进行,在6月中旬,追速
效氮肥一次,每公顷8—10㎏,7月中旬再追肥一次,以氮肥为主,适当增加磷肥、钾肥。
5.修剪:7—8月份当苗高30cm左右时,在基部干上生长大量的徒长枝,要及时剪除,保留苗木于60cm处剪顶,在剪口处下约30cm的干上,选留分布均匀的4—5个侧枝,形成树冠,春播苗木当年就可以出土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