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4期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研究员,中国北京,100101)(接上期第4页)四、减缓气候变化有“锦囊妙计”吗?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和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而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重视。
科学界对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变化的认识虽然有长期的历史,但国际上采取实质性的应对行动是近20多年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四项重大行动具有历史意义:第一是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其发表的宣言中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现在这样增加,则气温的上升到20世纪末将达到可测的程度,到21世纪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暖现象。
第二是1985年10月,国际科学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奥地利菲拉赫会议。
会议提出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其它温室气体浓度以现在的趋势继续增加的话,到21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业化前的2倍,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提高1.5-4.5℃,同时导致海平面上升0.2-1.4米。
第三是1988年12月联合国第43届大会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并要求当时成立不久的IPCC就全球气候变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未来的国际气候公约提出建议。
第四是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公约。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公约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协议,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于200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没有涉及2000年以后的排放义务。
为此,公约缔约国决定在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上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
这就形成了《京都议定书》。
该议定书规定附件1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应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总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至少要减少5.2%。
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谈判,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为了减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恶化趋势,必须采取适应与减缓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它是指自然生态(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过程和结构对实际发生的气候变化调整的可能程度。
适应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有计划的,可以是对现实变化的反应,也可以是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
二是适应能力,这是指一个系统,地区或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潜力或能力。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财富、技术、信息和技能、内部结构、机构以及公平。
农业及生态系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或优先领域。
这包括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
林业的适应措施包括,进行种源选择,提高物种的气候适应性;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保护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及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
1RESOURCES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NO.4.2007对于草地,退耕还牧,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的覆盖度,提高保土作用,防止荒漠化进一步蔓延。
以草定畜、控制草原的载畜量是扭转当前过度放牧、草场严重超载以及恢复草原植被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人工草场,考虑气候变化对不同牧草的生物量的影响,选择耐高温抗干旱的草种并注意草种的多样性,避免草场的退化。
水资源的适应问题也是优先考虑的一个领域,它包括在经济发展中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促进全社会节水,充分利用大气降水;发展人工增雨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建设淡水调蓄工程,提高水资源供给的应变能力;加强水资源变化的监测和水资源变化规律的研究。
在沿海和海岸带地区要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和预警;修订规划和有关环境建设标准;修建坝堤等防护工程设施,制定生态系统保护措施;落实对海岸带加强管理和保护的职责;控制陆地沉降,沿岸带陆地表面的沉降也可导致相对海平面的升高。
要适应环境或气候的变化是人类经过无数教训后的新理念。
适应气候变化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就有一个适应能力的问题,但几乎可以认定,适应对策是无悔对策,是双赢的战略。
一般来讲,减少系统的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适应能力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密切相关的概念。
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其和气候变化、人类自然系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即“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由于世界经济不断增长,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因而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看,应优先考虑节能,其次是考虑发展清洁能源,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实施煤的清洁利用,促进科技发展,开发先进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
其中技术发展以及政策措施、社会行为变化等可以明显降低能源需求。
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减少排放的最有效手段,这方面工作一直在进行,这些技术大多集中于提高矿物燃料或电力的利用效率,以及低碳能源的开发,它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电),先进清洁煤技术,先进核电技术,先进天然气发电技术,非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合成燃料利用技术,脱碳和碳封存技术等。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碳封存技术,它包括自然碳封存、地质碳封存和海洋碳封存。
自然碳封存是指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此把二氧化碳固定于土壤中,限制砍伐森林,植树造林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地质碳封存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源(如油井、火力发电厂、化学工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和分离,然后注入密闭的矿井或很深的地质结构层中。
海洋碳封存主要在海面通过播撒一些矿物质(如铁元素)激活浮游生物,增加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后在这些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后,以有机碳形式通过生物泵沉入海底,不再参加地球上的碳循环。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还有几千万没有脱贫的农村人口和城市贫困人群。
据估算,中国2000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7亿吨碳,约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3%,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0.65吨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人均排放量的21%。
由于中国大力推进节能、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5%。
但是,目前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比国际先进水平仍平均高出40%左右,GDP能源强度更是高达OECD国家的3.8倍,这两个比较结果,除了说明实施技术节能仍有较大潜力,更说明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在产业结构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五、共同的愿望同全球一样,中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2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4期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
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第一,把应对气候变化鲜明地列入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气候变化问题不同于一地、一时的环境污染和防灾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共同挑战。
应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回避气候变暖对全人类的现实性威胁,充满信心地迎接气候变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挑战。
第二,制定适应气候变化、防御重大气象灾害战略规划。
组织制定统一的适应气候变化、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战略规划。
加强极端气候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减轻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期战略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科学、有效、有力、有序减轻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灾害经济威胁,化解灾害社会矛盾。
第三,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严格控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第四,积极主动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活动。
加强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活动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推动气候变化技术合作与转让,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行动及其效果,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五,加强气候变化宣传和科普教育。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理解和认识,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和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体作用。
!!!!!!!!!!!!!!!!!!!!!!!!!!!!!!!!!!!!!!!!!!!!!!!!!!!!!!!!!!!!!!!!!!!!!!!!!!!!!!!!!!!!!!!!!!!(上接第7页)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变暖对长江流域的降水影响,加强对全球变化及其影响的定位监测和研究,针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定制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江流域因全球变暖而带来的强降水问题,降低风险成本。
参考文献:[1]IPCC.ClimateChange:TheScientificBasi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2.33-35[3]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50[4]KendallMG.RankCorrelationMethods[M].London:CharlesGriffin,1975.I-202[5]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中国科学,2002,32(4):317~326[6]施雅风,姜彤,苏布达,陈家其,秦年秀.184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演变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探.湖泊科学,2004,16(4):289-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