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由于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的特征又体现为其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及继承性,但又有其具体方面,而东西文化间的差异则显得尤为突出。
一、东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因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控制,而观念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道德观、个体和群体观等等,这种支配和控制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活动。
最明了的即体现为西方的开放与东方的保守。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不同而引起交际活动的不畅。
例如:一次,一位英籍教师朋友和夫人被中方老师邀请到他们家吃顿饭,主人做了很多菜以示友好。
让外教感到不解的是每次中方老师把一盘菜端上桌子时,没说几句话就到厨房做菜去了,好几次外教想说话长一些,中方老师又到厨房去做菜了。
外教非常纳闷,接受邀请就是为交流彼此情感的,可晚餐中没有说多少话就结束了,有意犹未尽之感。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旋律,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势必引起在生活各方面的文化冲击,在表面上体现为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本质上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
如曾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她和外籍教师出去办事时,每次都是自己在路途中买点小吃给外教吃,但鲜见外教邀请她吃,充其量也只是问问而已,弄得她对自己同外籍教师间达到的友谊程度感到很困惑。
东西方一些基本价值观差异的了解与认识,会增加我们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性,增强我们的交际策略能力,从而达到更得体的沟通交流的目的。
所以熟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各个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国家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该国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品味。
好比各国的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有着的不同: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
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
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
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其次,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亚洲人思维特性和西方人思维特性的截然不同。
三、文化差异可对翻译造成影响
东西方间的种种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1、汉语的“螺旋式”思维与英语的“直线式”思维 2、汉语的感性综合思维与英语的理性分析思维 3、汉语的形象思维与英语的抽象思维 4、汉语的主体意识与英语的客体意识 5、汉语强调已知,英语突出未知六、汉语的逆向思维与英语的顺向思维。
鉴于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 这些语言思维上的差异势必将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正如东方人表达的含蓄、委婉与西方人的直白、坦率的语言特点。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翻译的失败。
不同语言区域的人们进行交流一直是语言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共享的需要,翻译作为克服障碍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在二十一世纪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
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意识到翻译困难和翻译失败的原因,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否则将在文化、科技交流及国际贸易中引起误解,从而导致翻译失败。
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社会形态、世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尤其是当中的文化误读。
不了解其中交际常识,跨文化交际有时便会困难重重,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跨文化的一些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构建话语模式,促进双方交流。
对于成功的语言交际,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充满了误解陷阱,因此,距离这个良好愿望的实现,还有详单漫长的道路要走,面的这种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有丰富的交流经验,充分的文化意识,良好的语言水平,这些都是保证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再跨文化交际中,态度决定一切。
真诚相待是跨越文化鸿沟,通往理解彼岸的桥梁和纽带。
对跨化交际的研究是要让人们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尽量消除对异文化的成见甚至是敌意,从而使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更和睦地相处,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推动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但人的认知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人类只能是力求相互的理解,而决不是要进行文化的同化,只有多元的文化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使人类不断前进。
我认为主要应当奉行这三个基本信条:1.成功的交际,建立在从对方的的角度看待,感受、理解问题 2.成功的交际,建立在话语双方对于彼此意图的充分理解基础上。
3.成功的交际,建立在话语双方才采用动态的对话模式基础之上。
同时也感谢叶老师的辛勤付出和认真授课,让我们了解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在一起生活,如何生活在一个多样的世界中。
我们不仅了解文化的定义及其相关术语,还认识到了文化间的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用这些概念范畴去分析我们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