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视频、课件等。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革命意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武汉三镇光复
全国响应
推翻帝制
民主共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