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有答案)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基础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思维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易混易错]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第(2)问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
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当堂测试】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 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答案 D解析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3.“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这一材料 (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答案 C解析题干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材料描述了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
4.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 B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知识点2 中华民国的建立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 B解析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B项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政权在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D项错误。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参议院制定的,它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革命派企图用它来限制袁世凯独裁。
由此可见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
故选C项。
知识点3 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功绩7.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 B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 A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 C解析鲁迅先生的话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1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 A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影响,故排除。